98岁高龄的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14岁参加革命,曾三过雪山草地;她是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的夫人,长期担任多项社会职务,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她70岁开始练书法、写诗歌、习绘画,至今已创作诗歌数百首、书法绘画作品数百幅王定国:从大山里走出的杰出女性 杨汉国 彭杰 5月6日上午10时许。一辆中巴车缓缓驶进营山县天胜大酒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由两人搀扶着缓步下车。老人满脸微笑,衣着简单而朴素。酒店大厅里电子显示屏上热烈欢迎敬爱的王老回故乡的横幅格外醒目,早已迎候在此的营山县各界人士代表全县96万人民以最隆重的礼节向她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 她就是王定国,一位从营山县大山里走出的杰出女性。 14岁踏上革命征程 我是在杨克明的启蒙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在故乡,回忆起自己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98岁高龄的王老仍然记忆犹新。 王定国出生在营山县安化乡爬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她的家地处营山县的一个偏僻山村,童年凄苦,家庭贫寒。嫁人、生子,这是旧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女子的命运轨迹。而王定国不同,她幸运地认识了杨克明、张静波等人。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二路副队长的杨克明来到了当地。当时,杨克明的身份是布客,布摊经常摆在王定国的家门口。 当时,杨克明告诉大家要团结起来同地主乡绅作斗争,号召妇女剪头发、放小脚,参加农会,吸引了很多的群众,尤其是遭受磨难的妇女们。王定国回忆道。 正是受杨克明的熏陶,14岁的王定国毅然解除了婚约,剪掉了辫子,放开了裹脚,踏上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1933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迎接红四方面军许世友部进驻营山,并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 长征路上一路行来一路歌 我们在天全见面那天,你正在给战士们唱《朱德的扁担》。侯能杰,既是王定国的同乡,又是一同参加革命的战友。5月6日,时隔70多年,两位老战友相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据介绍,长征开始后不久,王定国被调入红四方面军的前进剧团,负责剧团演出的道具和化妆。不久前进剧团改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当时,文工团条件非常简陋,王定国想了很多办法应对。没有道具,她就到当地的老乡家去借些衣服和桌椅。没有化妆品,她就用墨汁给演员画眉毛。就这样,文工团走到哪里,笑声和歌声就跟到哪里。 长征路上,王定国挨过了饥饿,躲过了敌人的子弹,走过了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的草地。1936年,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的时候,王定国的身上被留下了永久性的创伤。在海拔4000米、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雪山顶上,她的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那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文工团的演员们仍然坚持为战友们鼓劲,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战友们的斗志。 长征途中,为了给部队演出,文工团必须要跑到前面等部队上来休息时再演,演完了又往后跑,给后面的部队再演出。行军时在各部队中来回穿梭,上山、爬坡、过河,每天要比部队多跑许多路,部队每天都在打仗,无论是在前头还是在后头,文工团都不能掉队。乐观和坚强让王定国在艰苦的长征中坚持了下来。1936年10月,王定国跟随部队到达甘肃会宁,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她走完了长征,也走完了自己人生中最艰难、最难忘的一段路。 九旬高龄重走长征路 2004年,王老曾回过营山老家。就在2003年,已是92岁高龄的她开始了重走长征路。 据此次陪同王老返乡的王老的小儿子谢亚旭介绍,2003年,他无意间向老人提出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老人的首肯,并很快付诸了行动。尽管路途漫漫,但她参军的地方、入党的地方、打仗的地方、第一次负伤的地方都一个不漏。谢亚旭回忆说。 据谢亚旭回忆,2003年,王老回到四川天全陈家村,刚到村口一下车,她就拒绝别人为她带路,自己径直前走,轻车熟路地找到了她当年曾
98岁高龄的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14岁参加革命,曾三过雪山草地;她是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的夫人,长期担任多项社会职务,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她70岁开始练书法、写诗歌、习绘画,至今已创作诗歌数百首、书法绘画作品数百幅——王定国:从大山里走出的杰出女性
杨汉国 彭杰
5月6日上午10时许。一辆中巴车缓缓驶进营山县天胜大酒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由两人搀扶着缓步下车。老人满脸微笑,衣着简单而朴素。酒店大厅里电子显示屏上“热烈欢迎敬爱的王老回故乡”的横幅格外醒目,早已迎候在此的营山县各界人士代表全县96万人民以最隆重的礼节向她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
她就是王定国,一位从营山县大山里走出的杰出女性。
14岁踏上革命征程
“我是在杨克明的启蒙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在故乡,回忆起自己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98岁高龄的王老仍然记忆犹新。
王定国出生在营山县安化乡爬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她的家地处营山县的一个偏僻山村,童年凄苦,家庭贫寒。嫁人、生子,这是旧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女子的命运轨迹。而王定国不同,她幸运地认识了杨克明、张静波等人。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二路副队长的杨克明来到了当地。当时,杨克明的身份是“布客”,布摊经常摆在王定国的家门口。
“当时,杨克明告诉大家要团结起来同地主乡绅作斗争,号召妇女剪头发、放小脚,参加农会,吸引了很多的群众,尤其是遭受磨难的妇女们。”王定国回忆道。
正是受杨克明的熏陶,14岁的王定国毅然解除了婚约,剪掉了辫子,放开了裹脚,踏上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1933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迎接红四方面军许世友部进驻营山,并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
长征路上一路行来一路歌
“我们在天全见面那天,你正在给战士们唱《朱德的扁担》。”侯能杰,既是王定国的同乡,又是一同参加革命的战友。5月6日,时隔70多年,两位老战友相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据介绍,长征开始后不久,王定国被调入红四方面军的前进剧团,负责剧团演出的道具和化妆。不久前进剧团改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当时,文工团条件非常简陋,王定国想了很多办法应对。没有道具,她就到当地的老乡家去借些衣服和桌椅。没有化妆品,她就用墨汁给演员画眉毛。就这样,文工团走到哪里,笑声和歌声就跟到哪里。
长征路上,王定国挨过了饥饿,躲过了敌人的子弹,走过了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的草地。1936年,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的时候,王定国的身上被留下了永久性的创伤。在海拔4000米、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雪山顶上,她的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那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文工团的演员们仍然坚持为战友们鼓劲,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战友们的斗志。
长征途中,为了给部队演出,文工团必须要跑到前面等部队上来休息时再演,演完了又往后跑,给后面的部队再演出。行军时在各部队中来回穿梭,上山、爬坡、过河,每天要比部队多跑许多路,部队每天都在打仗,无论是在前头还是在后头,文工团都不能掉队。乐观和坚强让王定国在艰苦的长征中坚持了下来。1936年10月,王定国跟随部队到达甘肃会宁,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她走完了长征,也走完了自己人生中最艰难、最难忘的一段路。
九旬高龄重走长征路
2004年,王老曾回过营山老家。就在2003年,已是92岁高龄的她开始了重走长征路。
据此次陪同王老返乡的王老的小儿子谢亚旭介绍,2003年,他无意间向老人提出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老人的首肯,并很快付诸了行动。“尽管路途漫漫,但她参军的地方、入党的地方、打仗的地方、第一次负伤的地方都一个不漏。”谢亚旭回忆说。
据谢亚旭回忆,2003年,王老回到四川天全陈家村,刚到村口一下车,她就拒绝别人为她带路,自己径直前走,轻车熟路地找到了她当年曾驻扎过103天的地方和用过的一口水井,见到当年的房东,当时已是80岁高龄的一位老太太,王老还拉着老太太的手一同唱起了当年曾普遍传唱的一首老歌。
营山是川陕革命老区之一,193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有5000多名志士从这块红土地上踏上革命征程,有3800多名营山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营山县城“两河”建设工地,火热的施工场面、规划建设的红军桥、红军广场效果图,王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兴致勃勃地挥镐铲土栽下了一株象征红军精神的黄葛树。并伸出了大拇指,连声说“好,好,好”。
晚霞未必逊晨曦
晚年的王定国是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她参与发起的“中国老年文物学会”,促成了《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她倡导成立的“山海关长城研究会”,组织有关电视台拍摄了许多专题电视片,促进了对长城的宣传、保护;她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积极投入了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5月6日下午,营山中学。听说王老要来学校看望师生,数百名学生自发地排队迎候。在该校高三·二十一班教室,王定国亲切地看望了正在上课的师生,并代表全家向学校捐赠1万元现金。随后在县委书记杜延茂等的陪同下在该校亲手栽下了两颗银杏树。当天,王老的三儿子谢云也在县长刘永尧等的陪同下到新店镇参观了红九军政治部旧址,专程赶到王老家乡的安化小学看望慰问了全体师生,在校园里栽植了两棵桂花树,并向安化小学捐赠现金1万元。随后深入到安化乡爬山村,察看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池建设等。
“奶奶的社会活动很多,每年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地,经常忙得不能按时吃饭、睡觉。”王定国身边工作人员阳琼仙说。“即使在家的日子,平均每天也要接待四五批来访的客人。”阳琼仙说,尽管如此,这几年老人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
“老太太精神世界充实,对物质没有多少要求。”谢亚旭说。王老一生对房子、待遇、名利等看得很淡,她常说,与其把时间用在这些上面,不如利用有生之年多做点事。她70岁时开始练书法、写诗歌、习绘画,至今已创作诗歌数百首、书法绘画作品数百幅。前年出版了一套《定国文存》,去年出了一本画册,今年国庆前还将出一本诗集。最近这几年,王老特别关注生态建设,先后到过甘肃、内蒙古等地考察,向中央写出了3份报告。正因如此,前不久,全国绿化委员会特别授予她“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
行程虽短,故土难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所到之处,无不令王老欣慰。王老深情地对营山县委书记杜延茂说:“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营山县城大部分地方还是一片低矮的房子,如今到处是高楼,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你们干得好。”
5月7日下午4时许,面对送别的人群,王老依依不舍,车子启动了,她还站在车窗前,向送行的人群挥手,眼角里噙满了泪花。 (责任编辑:苏红网)
社区热贴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