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上海战役":战场没有硝烟 较量更加残酷(3)

2009-09-02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为了使资本家永远也不能操纵上海的粮食市场,陈云组织干部,到江苏、浙江等产粮地区,与那里订立了长期的粮食交易协定,保证由这些地区长期、平稳地供应上海粮食,这样,不法资本家就被彻底挤出了粮食市场。粮食之战,又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棉花之战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是纺织业发达的城市,纺织业在上海工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上海解放后,恢复生产所面临的一个大任务,就是恢复纺织业生产。上海不法资本家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打算是,控制了棉花,上海的纺织工厂就开不了工,上海就不能恢复生产,共产党就会去求他们,他们就能借此来左右共产党的政府了。 陈云识破了这一阴谋。他在组织恢复生产中,首先就抓住了棉花这一关键环节。人民政府手中掌握的棉花一时没有那么多,陈云就指示,先让上海三分之二的大纺织厂开工,优先供应这些工厂棉花。接着,他组织人员从各方面收购棉花,从中纺收购23万担,从香港收购一些,从上海贸易处收购一些,再从华东、华北、西北买进一些,很快就集中了79.6万担棉花,完全满足了上海各纺织工厂的原料需求。在从各方面收购棉花的同时,陈云预先把收购新棉的计划安排下去,11月底就把新棉拿到手了。接着,又从华北、华中、西北、华东订购了480万担棉花。这样,共产党手中就基本掌握了棉花市场,保证供应各纺织厂生产的原料。不法资本家一看共产党已经掌握了棉花供应,害怕亏本,只好把手中掌握的棉花低价售出。在棉花之战中,不法资本家们又败下阵来。 运输之战 上海解放后,不法资本家利用受到战争破坏的铁路一时修不好,铁路运输效率低,而上海市对商品和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大的特殊情况,操纵私人运输渠道,控制上海的商品市场,给人民政府出难题。陈云意识到,只要把铁路运输搞好,就把运输问题基本解决了,因此,他一到上海就指示抓紧修复铁路,华东财委要把铁路运输作为大事,组织专门机构管理,缩短徐行和错车的距离,增加列车通过的数量。蚌埠至浦口一段,要争取开16~18对列车。他强调,必须解决行车速度慢、调度不灵的问题。他还具体提出,要增加错车点,放长支线,增加通讯设备,加快装车卸车速度,使列车停留的时间尽量缩短。为了修复铁路,政府要舍得大量投资。同时,他还指示,对主要公路运输线路也要全力修复,政府组织的公路运输,不光是搞汽车运输,也要搞马车,甚至骡车、驴车运输,总之,要千方百计保证上海的物资需要。 陈云亲自抓运输问题,使通往上海的铁路很快就全部修复,而且运输效率达到了很高水平,公路运输也很快发展起来,补充了铁路运输的不足。上海的物资供应、商品流通问题全部解决了,不法资本家所掌握的私人运输渠道也被挤垮了,不得不依靠人民政府掌握的运输部门来做生意。他们不但在运输之战中败下阵来,而且只能听从人民政府的指令行事。 抑制通货膨胀之战 上海刚解放时,由于军队的进驻,加上对旧政府人员要包下来,新成立的政府机构又有大批新的工作人员,工厂复工后,职工数量也随之增加。各方面需求过大,上海的物价很快上升。不法资本家利用这一点,操纵物价,上海通货膨胀情况日益加剧。 同不法资本家打一场搞通货膨胀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拉锯战,已经势在必行。要打胜这一仗,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尽快稳定人民币,稳住物价。对于上述抑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当时有关方面主张通过削减开支来稳住人民币和物价。这当然也是办法之一,但陈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他指出: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军事行动,军费开支不能减,减少了就不能保证部队的需要。为了恢复和发展上海的经济而收购棉花和出口物资所发行的票子不能减,如果减了,上海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会有困难。可以节省一些,但节省下来的数目不会很大。怎么办呢?陈云决定,采取这样几个办法: 一是发
  
  为了使资本家永远也不能操纵上海的粮食市场,陈云组织干部,到江苏、浙江等产粮地区,与那里订立了长期的粮食交易协定,保证由这些地区长期、平稳地供应上海粮食,这样,不法资本家就被彻底挤出了粮食市场。粮食之战,又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棉花之战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是纺织业发达的城市,纺织业在上海工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上海解放后,恢复生产所面临的一个大任务,就是恢复纺织业生产。上海不法资本家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打算是,控制了棉花,上海的纺织工厂就开不了工,上海就不能恢复生产,共产党就会去求他们,他们就能借此来左右共产党的政府了。
  陈云识破了这一阴谋。他在组织恢复生产中,首先就抓住了棉花这一关键环节。人民政府手中掌握的棉花一时没有那么多,陈云就指示,先让上海三分之二的大纺织厂开工,优先供应这些工厂棉花。接着,他组织人员从各方面收购棉花,从中纺收购23万担,从香港收购一些,从上海贸易处收购一些,再从华东、华北、西北买进一些,很快就集中了79.6万担棉花,完全满足了上海各纺织工厂的原料需求。在从各方面收购棉花的同时,陈云预先把收购新棉的计划安排下去,11月底就把新棉拿到手了。接着,又从华北、华中、西北、华东订购了480万担棉花。这样,共产党手中就基本掌握了棉花市场,保证供应各纺织厂生产的原料。不法资本家一看共产党已经掌握了棉花供应,害怕亏本,只好把手中掌握的棉花低价售出。在棉花之战中,不法资本家们又败下阵来。
  运输之战
  上海解放后,不法资本家利用受到战争破坏的铁路一时修不好,铁路运输效率低,而上海市对商品和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大的特殊情况,操纵私人运输渠道,控制上海的商品市场,给人民政府出难题。陈云意识到,只要把铁路运输搞好,就把运输问题基本解决了,因此,他一到上海就指示抓紧修复铁路,华东财委要把铁路运输作为大事,组织专门机构管理,缩短徐行和错车的距离,增加列车通过的数量。蚌埠至浦口一段,要争取开16~18对列车。他强调,必须解决行车速度慢、调度不灵的问题。他还具体提出,要增加错车点,放长支线,增加通讯设备,加快装车卸车速度,使列车停留的时间尽量缩短。为了修复铁路,政府要舍得大量投资。同时,他还指示,对主要公路运输线路也要全力修复,政府组织的公路运输,不光是搞汽车运输,也要搞马车,甚至骡车、驴车运输,总之,要千方百计保证上海的物资需要。
  陈云亲自抓运输问题,使通往上海的铁路很快就全部修复,而且运输效率达到了很高水平,公路运输也很快发展起来,补充了铁路运输的不足。上海的物资供应、商品流通问题全部解决了,不法资本家所掌握的私人运输渠道也被挤垮了,不得不依靠人民政府掌握的运输部门来做生意。他们不但在运输之战中败下阵来,而且只能听从人民政府的指令行事。
  抑制通货膨胀之战
  上海刚解放时,由于军队的进驻,加上对旧政府人员要包下来,新成立的政府机构又有大批新的工作人员,工厂复工后,职工数量也随之增加。各方面需求过大,上海的物价很快上升。不法资本家利用这一点,操纵物价,上海通货膨胀情况日益加剧。
  同不法资本家打一场搞通货膨胀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拉锯战,已经势在必行。要打胜这一仗,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尽快稳定人民币,稳住物价。对于上述抑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当时有关方面主张通过削减开支来稳住人民币和物价。这当然也是办法之一,但陈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他指出: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军事行动,军费开支不能减,减少了就不能保证部队的需要。为了恢复和发展上海的经济而收购棉花和出口物资所发行的票子不能减,如果减了,上海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会有困难。可以节省一些,但节省下来的数目不会很大。怎么办呢?陈云决定,采取这样几个办法:
  一是发行公债。发行公债,可以回笼货币、制止通货膨胀,筹集资金,发展生产。为了防止发行公债后出现问题,陈云预先采取了调剂通货,调剂发行公债的数量,调剂黄金、美钞收进的数量等措施,陈云的意见得到了中央的同意。虽然后来发行公债推迟到了1950年1月,但其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公债发行,则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增加税收。上海刚解放时,我们的干部中有一种认识:国民党时期税收多,我们进上海了,就不要搞那么多税收了,这不利于减轻人民负担。陈云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税收是任何一个政权所必须实行的,只是我们要限定在一定范围,使人民承担得起,同时税收也要用之于人民。这样,人民会拥护税收,我们增加了收入,就有经济力量来抑制通货膨胀了。为了加强税收工作,陈云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宁缺一个县委组织部长,也不能缺一个县税务局长。他要求,每个县在配备领导干部时,除了配备书记县长外,接下来就是配备一个能力很强的干部当税务局长。陈云这个意见报到中央后,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坚决支持。经过一番工作,上海的税收很快就有了大幅度增加。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