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世界妇女运动著名的活动家。也是积极创办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将圣洁的慈母之爱,奉献给祖国的新一代,滋润着许许多多烈士子弟、贫苦孤儿的心灵。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风趣地对她说大姐,你要桃李满天下咧! 走向革命征程 1900年,蔡畅出生在湖南省湘乡里。幼年时,家道中落,父亲在上海当小职员,蔡畅便由母亲葛健豪抚养成人。辛亥革命时,母亲受革命思潮影响,变卖自己的衣服和金银首饰,带着孩子们一起进学校读书。 不久,父亲回到家里。他自作主张,接受一家地主的礼钱,将蔡畅许给地主家作小媳妇。正潜心读书的蔡畅,得知这一消息,有如五雷轰顶,哭着说:我死也不嫁! 一天拂晓,趁父亲尚在酣睡中,蔡畅便在母亲的帮助下,离家出走,来到长沙,找到在第一师范读书的哥哥蔡和森。哥哥先安排她亲戚家躲藏,然后鼓励刀子考进周南女子学校。 蔡畅端庄大方,聪明活泼,追求进步、自由与光明。在蔡和森和毛泽东的救国救民思想影响下,立志与他们一样干革命。五四运动后,她与年守半百的母亲一道去法国勤工俭学。 到法国后,她白天工作,夜晚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与马克思主义著儿,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既参与反对中法当局勾结迫害留法学生的多次斗争,又与法国工人手挽手,上街游行示威。通过锻炼,蔡畅迅速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于1923年,正式加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共旅欧支部办了一个法文刊物《少年》,李富春负债发行。蔡畅常与他联系工作,两人产生恋情,婚后生下女儿李特。深受封建迫害的她,在异国他乡自由恋爱结婚,喜得爱女,分外高兴。不久,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她与李富春一道去莫斯科学习,只得将年仅一岁的女儿托付给母亲带回祖国抚养。离开爱女,蔡畅心里很难受,但为了世界上更多的穷苦人民得到幸福与自由,她毅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了她们的明天 1925年,受党派遣,蔡畅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肩负起领导妇女运动的重任。阔别家乡六年,回到祖国怀抱,与丈夫一起干革命,她心情无比兴奋。想起两岁的女儿,感情上总得像缺点什么。但革命者的、目光和脚步永远属于明天,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为了妇妇们的彻底解放,她决心勇敢地走向新征程。 1926年秋,北伐战争后,全国急需一批妇女运动干部。中国共产党通国民党中央办了一个妇女运动讲习所。蔡畅主持讲习所的工作。为了培育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名妇女积极分子,她以极大的工作热忱,给学员们安排内容丰富的课程,不仅亲自讲课,并组织员们到顺德、东莞等县参加革命实践,让她们在斗争中成长。 为使学员们感受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她总结前一段从事女工运动的经验,以慈母般的襟怀,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学员。她怕学员们吃不好,亲自下厨房为学员安排富的饭菜。她怕来自各地的学员不适切应广东的气候,或有别的思想问题,就深入宿舍,与学员们促膝谈心。遇有学员生病,她亲自送药、喂汽。学员深受感动,纷纷表示结业以后,一定积极工作,像蔡大姐那样,以慈母心肠关怀所有劳苦大众。 将革命传统留给后代 李特是蔡畅的心头肉,离别后蔡畅经常魂牵梦萦,总想找机会去看年她。1927年,蔡畅随北伐军北上,总算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回家年望老母和爱女。此时,李特已满4岁。当日夜思念的妈妈出现在眼前时,她却怯生生地望着,经外婆反复引导,才腼腆地叫了一声妈。这一声妈,震撼着母亲的心,蔡畅兴奋极了,在小李特脸上亲了又亲。短暂的相聚带来了无穷的思念。在临走时,蔡畅特别嘱咐母亲:李特是革命后代,对她丝毫不能娇生惯。1927年底,蔡畅与李富春同时转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当时上海敌特如麻,环境险恶,党决定她家为秘密联络机关。为了隐蔽的需要,1928年,蔡畅从湖南接来母亲葛健豪、女儿李特、外甥女刘昂,组成一个
蔡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世界妇女运动著名的活动家。也是积极创办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将圣洁的慈母之爱,奉献给祖国的新一代,滋润着许许多多烈士子弟、贫苦孤儿的心灵。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风趣地对她说大姐,你要桃李满天下咧!"走向革命征程
1900年,蔡畅出生在湖南省湘乡里。幼年时,家道中落,父亲在上海当小职员,蔡畅便由母亲葛健豪抚养成人。辛亥革命时,母亲受革命思潮影响,变卖自己的衣服和金银首饰,带着孩子们一起进学校读书。
不久,父亲回到家里。他自作主张,接受一家地主的礼钱,将蔡畅许给地主家作"小媳妇"。正潜心读书的蔡畅,得知这一消息,有如五雷轰顶,哭着说:"我死也不嫁!"
一天拂晓,趁父亲尚在酣睡中,蔡畅便在母亲的帮助下,离家出走,来到长沙,找到在第一师范读书的哥哥蔡和森。哥哥先安排她亲戚家躲藏,然后鼓励刀子考进周南女子学校。
蔡畅端庄大方,聪明活泼,追求进步、自由与光明。在蔡和森和毛泽东的救国救民思想影响下,立志与他们一样干革命。"五四"运动后,她与年守半百的母亲一道去法国勤工俭学。
到法国后,她白天工作,夜晚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与马克思主义著儿,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既参与反对中法当局勾结迫害留法学生的多次斗争,又与法国工人手挽手,上街游行示威。通过锻炼,蔡畅迅速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于1923年,正式加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共旅欧支部办了一个法文刊物《少年》,李富春负债发行。蔡畅常与他联系工作,两人产生恋情,婚后生下女儿李特。深受封建迫害的她,在异国他乡自由恋爱结婚,喜得爱女,分外高兴。不久,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她与李富春一道去莫斯科学习,只得将年仅一岁的女儿托付给母亲带回祖国抚养。离开爱女,蔡畅心里很难受,但为了世界上更多的穷苦人民得到幸福与自由,她毅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了她们的明天
1925年,受党派遣,蔡畅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肩负起领导妇女运动的重任。阔别家乡六年,回到祖国怀抱,与丈夫一起干革命,她心情无比兴奋。想起两岁的女儿,感情上总得像缺点什么。但革命者的、目光和脚步永远属于明天,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为了妇妇们的彻底解放,她决心勇敢地走向新征程。
1926年秋,北伐战争后,全国急需一批妇女运动干部。中国共产党通国民党中央办了一个妇女运动讲习所。蔡畅主持讲习所的工作。为了培育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名妇女积极分子,她以极大的工作热忱,给学员们安排内容丰富的课程,不仅亲自讲课,并组织员们到顺德、东莞等县参加革命实践,让她们在斗争中成长。
为使学员们感受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她总结前一段从事女工运动的经验,以慈母般的襟怀,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学员。她怕学员们吃不好,亲自下厨房为学员安排富的饭菜。她怕来自各地的学员不适切应广东的气候,或有别的思想问题,就深入宿舍,与学员们促膝谈心。遇有学员生病,她亲自送药、喂汽。学员深受感动,纷纷表示"结业以后,一定积极工作,像蔡大姐那样,以慈母心肠关怀所有劳苦大众"。
将革命传统留给后代
李特是蔡畅的"心头肉",离别后蔡畅经常魂牵梦萦,总想找机会去看年她。1927年,蔡畅随北伐军北上,总算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回家年望老母和爱女。此时,李特已满4岁。当日夜思念的妈妈出现在眼前时,她却怯生生地望着,经外婆反复引导,才腼腆地叫了一声"妈"。这一声"妈",震撼着母亲的心,蔡畅兴奋极了,在小李特脸上亲了又亲。短暂的相聚带来了无穷的思念。在临走时,蔡畅特别嘱咐母亲:"李特是革命后代,对她丝毫不能娇生惯。"1927年底,蔡畅与李富春同时转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当时上海敌特如麻,环境险恶,党决定她家为秘密联络机关。为了隐蔽的需要,1928年,蔡畅从湖南接来母亲葛健豪、女儿李特、外甥女刘昂,组成一个老少齐全的家。从此,她们全家为革命日夜奔忙。65岁的老亲和10多岁的刘昂为党保管文件与经费,刚满6岁的李特配合外婆掩护"机关"。每当党组织在此召开会议或商量工作,老母领着李特坐在门口,一面做针线活,一面"望风"守哨。一有情况,李特就按照外婆的暗示,放声"哭闹"或"大笑",来"报警""通话"。这一切,使李特从小受到革命的洗礼。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蔡畅目睹无数革命者被残酷杀害。尤其是敬爱的嫂嫂向警予和哥哥蔡和森在血雨腥风中相继牺牲,更使她肝胆俱裂,悲痛万分。但想起哥嫂未竟的革命大业,哥嫂的遗孤蔡博必须抚育成人,她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蔡博是烈士的孤儿,蔡畅很想将他与李特都留在身边,亲自抚养。但因工作变动,只有将他们交母亲带回湖南。因此,她经常心挂"两头"。侄子、女儿上学后,她更思念他闪,刀子有"一肚子"的话"要给他们讲,要给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要使他们懂得,做一个革命接班人,必须信仰坚定、努力学习、积极劳动,长大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每次写信,总是"诲尔谆谆",不厌其烦。
1937年,蔡畅再次见到李特时,女儿已有14岁。母亲俩在灯下长谈至深夜,最后蔡畅问: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呢?"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革命胜利后要改变这种状况,你应该学农。"蔡畅接着说。
李特牢记妈妈的话。长大了,果然选择了植物专业。从苏联一所大学毕业回国后,去了最艰苦的北大荒,为发展祖国的农业贡献力量。
蔡畅一生艰朴素。解放后,她除接待外宾外,都穿着旧衣服。一人吃饭,每餐只有一荤一素;李富春回家吃饭,才另加一碟菜。
这时,她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经常教育他们保持革命传统,凡事要克勤克俭,不能搞特殊。有一年,李特留学回国,约了几个同学到颐和园去浏览,想用妈妈的轿车送一下。她严肃地说:"这辆车子是党和国家给爸爸、妈妈办公用的,家里人不能用,也不应该用。"建议他们骑自行车去玩,孩子们非常理解散妈妈,各自骑自行车高兴地走了。
解放后,蔡博回到蔡畅身边,蔡畅对他倾注了双倍的爱。每次见到蔡博,禁不住泪如泉涌。蔡畅虽十分疼爱侄子,但从不娇惯。蔡博结婚,家里没有房子,她吩咐女儿把房子让出来给蔡博作新房,叫女儿晚上睡在办公室的要板上,蔡博的婚事也办得十分简单,既没有摆酒设宴,更没有收受一份礼物。
蔡畅将自己一切,都看成是党和人民的。她全家生稍大俭朴,对同志却乐于助人,发现谁有困难,立即解囊相助。生活拮据的,以钱相助;缺少衣被的,买衣被誉为送给他。1975年,李富春逝世后,蔡畅以李富春和自己的名义,把历年积蓄的钱,全部作党费上交给党组织。身边工作人员劝她留一点给自己的亲属,她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收入,钱已够花了,这些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应该交还党和人民,不应该留给子孙后辈。留给他们的,应该是革命传统。"
培育村姑成闯将
1931年春天,杜鹃花盛开的时候,蔡畅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部长。她发挥其平易近人、善于联系群众的长处、在村姑、俵嫂中扎下根,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当时,苏区青、壮年男子大部分参加了红军,生产任务落在妇女身上。妇女们虽然勤劳,但因受陋俗中"妇女犁田要遭雷劈"的束缚,没有一个妇女会犁田、耙田。蔡畅认为:年轻姑娘容易接受新思想,破除迷信必须先做她们的工作,自己有责任教育她们。她决定自己先拜老农为师,学会犁田、耙田,然后向年轻姑娘示范,通过她们向全体妇女推广。
大家见蔡大姐犁田技术娴熟,也并未遭雷劈,所讲破除迷信的话又句句在理,年轻姑娘一个个跟着下田,学会了犁耙技术。其中兴国长冈乡妇女李玉英,在她的培养下,成为生产能手、耕田队长,苏维埃中央政府还奖给了她两头大水牛。在年轻姑娘带领下,妇女成了生产主力军。苏区禾苗因而绿波万顷,屡获丰收。
长征路上献爱心
1935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蔡畅身患严重胃病,组织上分配给她一匹骡子,但她很少骑。不是用它给同志们驮东西,就是让给别的病号骑。她的警卫员曹昌年纪小,长征不久,因病掉队,她不顾自己有病,坚持步行,让曹昌骑骡子。曹昌身体恢复后,她应帮他学文化。没有课本,她用红军路上写的标语、口号作教材,教曹昌识字,还常给曹昌讲苏联和中国革命斗争故事。红军缺粮时,她与小曹一起采野菜充饥。小曹见她将剩菜的青稞麦分给危秀英等女同志,自己忍受着胃病之苦,艰难地吞咽野菜,心里很不好受。蔡畅将小曹拉到一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为了革命事业,大家走到一起来了。革命同志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更重。眼下,我们有野菜吃,就算不错了,有的同志连野菜还吃不上呢?"此时的蔡畅,在小曹心中变得更加崇高伟大。
红军经过茫茫草地,不少战士光荣牺牲了。蔡畅特别担心年轻的曹昌,发现他因疲劳过度而打瞌睡,马上将他叫醒。晚上督促他烫脚、烘衣服,教他如何尽快消除疲劳。小曹见蔡大姐比慈母还要亲,真从心底感激她。他决心像蔡大姐一样,革命到底志不移!
蔡畅的队伍里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红小鬼殷桃。长征路上,蔡畅一直关心着他。过雪山时,她将自己唯一的一件红色毛衣给殷桃披上,帮他一步一步登上雪山,雪坡又陡又滑,登上山巅,空气稀薄,必须咬紧牙关,迅速脱离险区。小殷桃终因年小体弱,支持不住,叫了一声"蔡妈妈",闭上眼睛倒下了。蔡畅蹲下去一摸,心脏已停止跳动。她眼泪连串地掉下,说:"小殷桃,我没把你照顾……"然后用那件红色毛衣盖在殷桃身上,久久不忍离去,同志们怕她掉队,催她快走,她却一步一回头,像慈悲母失去亲生的儿子,人们无不为之感动。
让孤儿得到母爱的温暖
1947年,蔡畅任东北大区妇联主任。为了拯救烟花女,哈尔滨人民政府开展查封妓院的工作。工作人员发现妓院里有10多名十二三岁的朝鲜女孩,干着最苦最累的活,遭受骇人听闻的折磨。她们既无家可归,又不知父母是谁,个个骨瘦如柴,悲惨万分。蔡畅得知,马上召集东北局女干部开会,深情地说:"现在哈尔滨有一批朝鲜孤儿无人收养。无论是哪一国家、哪一个民族的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我们有责任把她们抚养成人。让我们以母亲的、情怀收养她们吧!"并说:"我也要收养一个。"
人们想起蔡大姐的过去。无论在广州、上海或延安,她都曾帮助照料或抚养过不少烈士子弟。现在她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再收养孤儿。于是,大家将所有朝鲜女孩"分光"了,谁也不愿给蔡大姐留一个。
当时东北妇委女干部张侠领了一个春才的朝鲜女孩,与自己的烈士遗腹子小胖生活在一起。春才常带小胖到蔡大姐家里来玩。蔡畅一见到他们,就拍着手连说:"迎欢!欢迎!"她拿糖块、端苹果,像喜迎佳宾。淘气的小胖把苹果当皮球抛得满地滚,蔡畅与他们一块儿撵"皮球"、拾苹果,老少三人乐得开怀大笑。蔡畅还教春才识字,兴致勃勃地教她唱自己最爱唱的《国际歌》与《马赛曲》。唱着,唱着,这个苦难的朝鲜孤儿依偎在蔡畅的怀里,甜甜地叫着"蔡妈妈",尽情享受着中国母亲的温暖与幸福。
朝鲜孤儿在蔡妈妈的关怀下,个个茁壮成长,以后相继加入革命队伍。春才成长为人民军队的女连长,投入了抗美援助的伟大战斗。
母爱无之花永远盛开
蔡畅为培养革命接班人,一直不辞劳苦。从革命到解放战争,她培育了众多的优秀妇女干部。她在江西苏区培育的妇女干部,她们有的担任苏区中央执行委员,有的担任省、县级部长、副部长,还有的成为巾帼英雄。在延安,蔡大姐又将一批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年轻女学生培养成优秀干部。因此,毛泽东同志曾多次高度赞扬蔡畅同志。这些女同志也视大姐为慈母,对她的始终念念不忘。
1938年,刚刚20出头的郭明秋被分配担任蔡大姐的秘书。蔡畅为培养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刚开始工作时,小郭缺乏工作经验,蔡畅手把手教她怎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怎样收集、综合材料,怎样写总结、写报告。傍晚,领她在延河边散步,给她讲蔡和森和向警予、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动人事迹。晚上,亲自陪她在灯光下看书,并将自己手抄的毛泽东著作给她读。她告诉郭明方;她小时候常随母亲住在外婆家,外婆是秋瑾婚后住过的地方;母亲常用秋瑾的一句话"女子要有学问,要自立"来教育她。好希望郭明秋也记住秋瑾的名言。
郭明秋婚后去了东北,蔡畅一直惦念着她。1947年,、蔡畅到东北,她像母亲一样,首先去看望郭明秋。这时,郭明秋已经有了小孩。她抱起郭明秋怀里的小宝宝吻了又吻,就像外婆见着外孙,有说不出的高兴。然后,她语重心长地对郭明秋说:"孩子是可爱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哩!女同志一定要摆脱娃娃与家务的拖累,要有事业心,要锻炼出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蔡畅一贯重视教育事业。在江西苏区,她大办夜校;在延安,她倡议创办第一所保育院;到东北。又办起第一个幼儿园与第一所实验中学,还创办全国第一的军队干部子弟学校。为开创新局面,她动员郭明秋辞去县委书记职务,出任东北实验中学副校长。为此,她亲自到郭明秋的家。当着她爱人,抱着他们可爱的小宝宝,语重心长地说:"教育儿童,培养花朵,这是我们妇女解散放事业中顶顶得要的一部分!"郭明秋理解了革命妈妈的心,挑起了培育人才的重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解放后,蔡畅无论是进过幼儿园、中小学,还是到其他学校,都见到春色满园、桃李芬芳。她常常笑着说:"蛮有诗意咧!""桃李盛开可需要辛勤园丁去浇灌哟!"此时此刻,这痊伟大母亲陶醉在无比幸福之中,并在构思着一幅幅更加宏伟的蓝图……
母爱就是无私奉献,她永远无法自满。为了世界人民,为了人类的后代,她要将母爱洒向世界每个角落,让世界充满爱! (责任编辑:苏红网)
- 相关阅读:
社区热贴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