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们党的“五老”之一,作为“跨越两个世纪的革命家”(王震语),林伯渠(1886―1960)既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我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少年时期得父亲编著教本冠以“励志”勉励,考入师范学校就读,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委员会主任,林伯渠一生都坚持读书学习,不断追随时代进步。1941年他在自传中谦称“无特殊才干”,但能“把握住大的方向”。“把握住大的方向”,也是他革命一生积累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学贵博专相兼。自青少年时代起,在身为乡塾先生和书院山长父亲的督导下,林伯渠读书学习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中国古代典籍、清末维新思潮都有涉猎。在日本留学时期,他攻读了经济学和法学,广泛地研究过财政学、簿记学、统计学、工业政策;对于民法、刑法、国际公法、海商法、宪法等,很有兴趣;对于哲学、史学也很关注,尤其喜欢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这使林伯渠具有超于他人的辨别分析能力。有一次,他听了一个讲座后在日记中写道:“午后听讲公羊传于孔教会,就五始三统之义反复说明,尚有条理。惜讲师口吃,不能动听者兴味耳。忆儿时受经,先君子即以此书相督责,计六阅月毕业,颇解其义。”基于这样的读书学习经历,林伯渠认为,读书之道,博学详说;经世之才,遍采广询。正是在广泛学习的过程中,林伯渠通过李大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后来又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这启发他去思考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种博专相兼的学习方法也使林伯渠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方面贡献。
学贵坚持不懈。坚持不懈是一切好学者的信条,林伯渠亦坚守不易。他指出,“考察己之所缺,用毅力以补充之,按步程功,夙夜匪懈,虽未中不远矣”,要“力戒悠忽”,“加意用功作去,方有进境”。他认定,为学“非有十分奋进勇力不可”,“凡事只应向前做去,总有好处”,“人才不甚相远,只看好学不好学,用心不用心耳”。他认为坚持学习是走向成功的基础:“过人者,学力之过人耳。成功者,毅力之结果耳。”对于领导干部的学习,因必须处理好与日常工作的关系,能否坚持确实是个问题。林伯渠认为,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应结合起来。他指出:“关于怎样学习,过去经验证明,首长负责、联系实际是最有效的。但有许多干部对此认识不够,甚至轻视学习,把领导学习与领导工作分开,把学习文件与本机关的具体实际不会很好的结合起来。”作为领导干部,学习更需要坚持有恒的精神。他指出:“学习无恒,先紧后松,或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不予解决,学习困难不予克服,都影响到学习的成效。”对此,林伯渠认为,必须建立经常的学习制度。他指出:“今后必须领导干部确实负责,作出榜样,领导别人,共同前进,应该了解,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领导,学习好坏就是工作和领导好坏的关键。必须建立经常的学习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在京领导同志的学习要求,由政协全国委员会提议并组织了学习委员会。林伯渠德高望重,党中央请他担任主任主持学委会工作。林伯渠以身作则,按时参加学习会带头学习,践行自己主张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团结党外民主人士、启发诱导他们了解党的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贵交流提高。在青少年求学时期,林伯渠非常注重与同学之间“互相质证”,交流学习心得。他认为这对于提高自己,促进与同学共同进步大有益处。在革命工作中,林伯渠把互相学习、交流提高看作是关系本职工作和革命事业成败的重要一环,他指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需要程度高的帮助程度低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帮助别人,学好本领,迎接胜利”。1941年秋,在林伯渠主持下,陕甘宁边区政府邀集宴请民间诗人墨客,以“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之意,成立了“怀安诗社”,荟集佳作。此后,参加诗社的人员增多,有中央和边区各部门的领导,有来延学习的各根据地干部,有边区参议会员中的地方耆老,还有民间能诗善赋之士。大家借助这个平台,以诗词为工具,“互相质证”,交流感情,陶冶情操,提高觉悟,宣传政策。这是林伯渠倡导学贵交流提高的一个生动例证。诗社历时8年,涌现出了大量讴歌中国共产党,赞扬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斗争业绩的光辉诗篇,成为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学贵理论指导。尽管对于如何学习颇有心得,但林伯渠并不固步自封。在延安时期,林伯渠还专门就学习问题请教毛泽东。他问:“像我这样的人,应当如何学习?”毛泽东说:“像你我这样的老党员,也还要在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去努力。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林伯渠非常重视毛泽东这一主张。实际上,他在革命与建设的几个历史阶段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中,也是一直这样做的——就是重视理论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1942年7月,林伯渠在给朱德总司令的诗中说自己“握筹愧乏治平策,励志惟存马列篇”。陈毅在悼诗中赞誉林伯渠“革命一生毫不愧,路线正确是英雄”。这是中肯的评价。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林伯渠结合自己前15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后25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的亲身经历,令人信服地说明,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不行,不善于结合具体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也不行。林伯渠指出:社会政治活动家,就应该学习马列主义、学习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善于将这些规律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1956年,林伯渠出席党的八大时,语重心长地讲了学习马列主义的问题。他说:“只有在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能够成熟地运用它的时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才算有了可靠的保证”。抚今追昔,林伯渠强调自觉学习理论并接受马列主义指导的科学态度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责任编辑:苏红网)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