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国际红史 >

究竟谁才是苏联的掘墓人?(3)

2011-07-12  本文来源于《东方早报》    作者:梁小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斯大林模式的错误不一定要以苏联的灭亡为代价来纠正。如果斯大林以后的历任接班人能够走上改革之路,以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斯大林模式,那么苏共和苏联仍然可以存活下去,而且活得更有活力、更好。

  应该说,计划经济下,由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一定时期内对恢复和发展苏联经济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在二战后的二十多年中,苏联保持了高速增长。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期,苏联经济形势相当不错。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1970)顺利完成,增长率达到7.4%,远高于同期西方国家的增长率(应该指出,把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与西方的GDP相比并不科学。因为这两个统计体系的内容与方法差别甚大。简单来说,GDP包括产品与劳务,而苏联的统计体系不包括劳务,GDP只计算最终产品,没有重复计算,而苏联的统计体系包括了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限于资料,只能权且作此比较)。到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达到85%。

  但是,苏联计划经济下的这种高增长是靠大量投入资源而实现的,缺乏技术创新与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不具有可持续性,到七十年代后期增长率就放慢了,这就是《勃列日涅夫18年》中所说“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1.1%,劳动生产率年增长从6.8%下降到3.2%。靠投入增加来实现增长走到尽头了,又缺乏技术创新,经济能不停滞吗?

  苏联学界与政界并不是没有认识到技术创新与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性。早在五十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就讨论了“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问题。外延式增长就是靠增加投入实现增长,内涵式增长就是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增长。学界一致认为,外延式增长迟早会遇到限制,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苏联的历届领导人也没有少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为什么苏联的增长一直没有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呢?

  这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企业家追求利润的动机。奥国学派的米赛斯认为,企业家的利润来自产品市场价格与成本的差距。企业家为追求利润就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追求利润既是企业家内在的动力,又是外在的压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家和企业都消失了。企业全由国家直接控制,并不以利润为目标,有了利润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亏损了也有政府的“父爱主义”保护,而且,国营企业的领导都是行政官员。这种体制下,企业哪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呢?而且,与计划密不可分的专制独裁政治制度压抑了新思想的产生。标新立异会引来杀身之祸,循规蹈矩才能生存下去。这种制度抑制了新思想和技术创新。所以,尽管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也是只有肤浅的“知”,而没有现实的“行”。

  当然,要说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没有技术创新,也并不准确。苏联毕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的军用技术和空间技术,与美国不相上下。为什么这种技术创新没有体现在国民经济中呢?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另一问题了: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富民而是强国。苏联的目标是使自己在军事与空间技术上足以与美国对抗,并不惜以举国之力来实现这个目标。计划经济体制下,想要集中人力与物力来为这一目标服务,还是没问题的,毕竟苏联资源丰富,人杰地灵。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必然放弃其他目标。所以尽管苏联在军事及空间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但这与整个国民经济并没有关系,相应的技术也并没有运用到国民经济中。而且,把资源应用于这方面,必然减少了用于其他方面的资源。苏联的经济停滞,物资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根源正在于此。在某一时期内,人民为强国作一点牺牲是可以的,但要长期如此,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社会难以稳定。苏联崩溃的深层次根源正在于经济停滞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强国而不富民,最终国家是无法真正强大的。

  为强国而富民,如果人人贫穷,生活不易,这倒还不会引发太大的问题,但苏联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民贫穷,而少数特权阶层却过着比西方资产阶级还腐化的生活。这就不能不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勃列日涅夫正是这个特权阶层的缔造者和代表。

  说勃列日涅夫是特权阶层的缔造者,这是《勃列日涅夫18年》作者的看法,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赞同德热拉斯在《新阶级》中的观点,只要是这种计划经济和独裁的制度,就必然有特权阶层,即德热拉斯所说的新阶级。而且,一旦这种制度建立,这个特权阶层就产生了。在十月革命成功后的初期,列宁是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的,当时革命者的理想主义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也不允许特权阶层的出现。但斯大林掌权后,为了维护独裁的体制,他有意扶植了一个特权阶层,作为自己统治的基础。个人迷信既是斯大林的爱好,也是这个特权阶层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创造出来的。斯大林的错误并不在于他的个性,而在于这种制度及其所形成的特权阶层。没有这个特权阶层,斯大林得不到支持。他的个性如何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任何时候,专制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有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在支撑。所以,造就特权阶层是维护这种专制制度的需要。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