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红色档案 >

抗战曲艺:朱德用游击战 把兵冲出平型关

2011-06-27  本文来源于搜狐文化    作者:秩名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当平型关一战,全歼妄图由此南下进攻太原的日寇精锐“坂垣师团”的消息传列四川这个大后方时,一位没有留下名字,有胆有识的民间艺人编写了金钱板《高色(射)枪打日本飞机》在四川各地印售传唱。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些国民党达官显贵,豪门富户收拾细软逃之夭夭,更有甚者则卖国求荣,充当汉奸。而一大批被

  人视作“低贱”的“卖唱者”的四川曲艺艺人,却没有逃避退却。他们身背花鼓连箫,手掌檀板碰铃,踏遍蜀水巴山,四处演唱自己编写的抗日曲艺作品。

  当平型关一战,全歼妄图由此南下进攻太原的日寇精锐“坂垣师团”的消息传列四川这个大后方时,一位没有留下名字,有胆有识的民间艺人编写了金钱板《高色(射)枪打日本飞机》在四川各地印售传唱:

  “朱德改用游击战,把兵冲出平型关。截住日兵用大刀砍,砍得日本兵心胆寒……”

  在湖北、四川等地广泛流传着一首生活气息浓郁,富于口语化的《红苕歌》:

  “红苕藤子长又长,裁完红苕大家去吃粮(即当兵),老年当挑夫,壮年当班长。伙夫会煮锣锅饭,班长会打机关枪,操好本领前方去,打败鬼子赶回来栽秧。”

  同时,曲艺艺人们刻苦钻研摸索,创超了轻便灵话,寓庄于谐的新曲种——谐剧,先后创作、演出了《家谱》、《家》、《孩子和孩子的故事》、《化缘》,《军民台作》,《募寒衣》等十余个鼓动抗日救亡的谐剧,深受群众欢迎。

  抗战期间,担任“成都清音职业公会”宣传主任的罗跃光,也编写了不少宣传抗日的小曲(清音)。如《吊姚营长》,即采用群众所熟悉的〔玉娥郎〕〔叠断板〕两支清音曲牌联辍,唱述国民党爱国将领姚子靖率领部下奋起抗战,壮烈牺牲的故事。还用群众熟悉的“五更盼郞》的曲调,编写了《国情叹五更》,控诉日寇侵华暴行,鼓舞人们一致抗日。泸县曲艺界组织了有花鼓、竹琴、清音、评书、金钱板等艺人参加的“泸县通俗评话社”社里规定艺人无论在何地何时作场卖艺,都必须先演唱一段宣传抗日救亡的曲目。

  “善书”,四川又叫“圣谕”,是承袭“变文”、“宝卷”,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一种曲艺形式,但艺人们利用它在农村拥有大量听众的特点,编写抗日故事,以广流传。《周健章独守三山峰》,以整齐的十字句韵文及口语化的散文,叙述了一个颇为动人的故事:周健章家住河南开封,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一家过着小康生活。抗日战争爆发,他说服家小,“割去私情”,毅然离家投军,经过多次英勇作战,后来在守卫三山峰战斗中,只身坚守阵地,直到大部队赶到全歼日军。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