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独家揭秘 >

蒋介石除夕赠白梅 被赞有诗人温柔

2011-06-13  本文来源于中国周刊    作者:周昂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1934年除夕,正在福建浦城的蒋介石携宋美龄在郊外山中散步时,发现了一株怒放的白梅。蒋介石细心折了几枝,晚上点起红烛时,把梅花放在一个竹筐里送给宋美龄,作为新年礼物。宋美龄后来对旁人说:“你们或许明白我何以愿意和丈夫在前线共尝艰苦。他具有军人的胆略,又有诗人的温柔呢!”

  1932年年底,创刊近三十年的《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题,策划了一期专题,胡愈之在征稿信中如此写道:

  “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两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一时之间,当时名流如柳亚子、徐悲鸿、陶孟和、顾颉刚、章乃器等人纷纷响应撰文,这一于1933年元旦出版的专题也成为民国史上最著名的专题之一。

  然而,就像鲁迅在《祝福》开篇说到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民国那些名士,是如何度过旧历新年的呢?

  无可无不可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但民间传统显然无法于一日间革除,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照例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7月,继任大总统的袁世凯采取了折中的方法,批准以每年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这也就是春节一词的来历。

  尽管坚守传统的人仍是多数,但新旧之风的犬牙交错,毕竟影响到了普通百姓,对于过节,人们有了不同的态度。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他的父亲则说道:“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

  最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几位名人选择的度岁方式,各不相同。

  这一年,梁实秋的清华同学吴宓,把除夕当做“充电”的好时机。1915年2月13日,吴宓在日记中写道:“是日阴历除夕,校中放假。餐后,携仲侯游于琉璃厂各书肆。坐阅至晚,购杂志数种而归。”

  而在鲁迅的日记中,又可见民国的另一副身段。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