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独家揭秘 >

淮海战役后我如何说服杜聿明

2011-08-25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凤凰网历史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当时淮海战役当中,国民党军的最高指挥官杜聿明被俘之后,粟裕曾经下达命令,送到前线指挥部的杜聿明,必须是活着的。而奉命执行这个任务的就是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机要参谋的苏荣。

  讲述人苏荣: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机要参谋地点:北京解说:1948年年末,淮北平原大雪纷飞,在苏荣的记忆中,当时的天气异常寒冷。他还记得就在国民党黄维兵团被全歼之后,部队接到中共中央的命令,暂时停止了对国民党军的进攻。

  苏荣:这个时候就是杜聿明集团已经突围出来了,已经被我们11个纵队,华东野战军的11个纵队包围在永城陈官庄附近。当时把杜聿明集团围起来的时候,正好平津战役开始,所以中央军委的指示就是把杜聿明集团围起来以后,现在要围而不打,为什么?因为平津战役防止敌人从天津,蒋介石从天津把部队,把他们的部队从海上运走。

  解说:此时的苏荣正在华东野战军第四纵担任机要参谋,四纵是华东野战军三大主力之一,善打硬仗。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全歼黄百(伯)韬兵团就是四纵担任主攻。

  苏荣:四纵一直是主攻,这个战场上情况发现,我亲眼看到这个黄百(伯)韬兵团,他有些是陕西的这些人吧,打的还是比较顽强的。在这个烟雾中间,看到那个敌人炮火互相射击的时候,我到了现场,到了现场看到我们的战士非常的勇猛,非常勇猛,不顾一切,不怕牺牲。淮海战役这一段时间呢,我到前线去的时候,在开始发起战斗之前,我还专门从那个壕沟里,不是近迫作业吗,搞那个壕沟,在壕沟里头,我正好这个时候,我先去挖陶勇四纵队的首长指挥所。

  解说:在华东野战军的战将之中,“叶、王、陶”三个人是陈毅、粟裕手下的三员虎将,其中陶指的就是四纵司令陶勇。在新四军时期,作为高级指挥员,陶勇就经常亲自挥战刀上阵,人称“拼命三郎”。

  苏荣:就这个指挥所究竟挖在什么地方?陶勇的特点就是要越前越好,就是靠在敌人前面。那么我原来选了三个点,一个点在里面一点,一个点是中等一点,一个点是最前面,最后我还是选了最前面。这个地方离敌人我看也就是千把米吧,很近很近,敌人,从看上去,看到敌人不用望远镜看,也就是有大半个人这么高的这个长度,这就说明很近了。

  解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担任主攻的华野四纵不负使命,一番鏖战,黄百(伯)韬兵团全军覆没。苏荣回忆说,就在中原野战军解决黄维兵团的同时,他所在的华东野战军也把杜聿明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苏荣:杜聿明集团是30万人,有三个兵团,其实在这个中间呢,孙元良兵团,到了我们最后总攻的时候,已经剩下不多了。实际上只有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人数多一点,但是他们消耗也不小。就在我们围而不攻的这段时间里面,包括那些天天下大雪,还冻死冻伤很多人,还冻伤很多人,大概我们总攻的时候减掉10万人,有10万人,我们最后总攻的时候剩下来大概有20万人左右。

  解说:经过了20天的休整之后,华东野战军在1949年1月6号发布了总攻击令。苏荣说,用“兵败如山倒”这几个字,都不足以形容当时的国民党部队。 (责任编辑:曾丽飞)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