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独家揭秘 >

辛亥年的N个瞬间

2011-10-10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苏红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当南方铁路风潮涌动,端方临危受命,以特命大臣的身份南下灭火,督办川粤铁路事宜时,途经彰德,专门拜会被罢官的袁世凯。袁世凯以相当高的礼遇接待来访的端方,还专门为这位酷爱电影和摄影的帝国重臣安排了一场电影。端、袁的这次会晤完成了两件事:第一、端方把自己的长女陶雍许配给了袁世凯偏爱的五子袁克权,端方甚至许诺待完婚时以绝世国宝"毛公鼎"作为女儿的陪嫁品,对如此厚礼,袁世凯婉言谢绝;第二、两人摒去所有幕僚进行了一次长时间密谈,谈话内容成了永远的秘密,但它一定与帝国未来的政治走向有关……


  孙中山、黄兴在明太祖陵前

  辛亥年的N个瞬间

  ●当南方铁路风潮涌动,端方临危受命,以特命大臣的身份南下灭火,督办川粤铁路事宜时,途经彰德,专门拜会被罢官的袁世凯。袁世凯以相当高的礼遇接待来访的端方,还专门为这位酷爱电影和摄影的帝国重臣安排了一场电影。端、袁的这次会晤完成了两件事:第一、端方把自己的长女陶雍许配给了袁世凯偏爱的五子袁克权,端方甚至许诺待完婚时以绝世国宝"毛公鼎"作为女儿的陪嫁品,对如此厚礼,袁世凯婉言谢绝;第二、两人摒去所有幕僚进行了一次长时间密谈,谈话内容成了永远的秘密,但它一定与帝国未来的政治走向有关。

  ●18岁的吴宓在清华学堂新学期开学上课不久就听到了武昌起义的消息。作为满族人大本营的北京陷入一片动荡中。他的日记中记道:"清华人心惶惶,学生'请假'离校,随其家人出京南归者,日多。"

  ●辛亥年八月二十日,1911年10月11日,是袁世凯52岁生日。就在袁世凯的生日宴会上,一条有关武昌起义的电文送到袁世凯的手里,袁世凯那张肥胖而幸福的面孔骤然变色,立刻下令停止寿宴。面对"相顾失色"的宾客们,袁世凯只说了一句话:"此乱非洪杨可比,不可等闲视之。"

  ●北京《国风日报》在获知武昌起义消息后,立刻出版号外,把这一重大新闻用二号字排出来,遭至大量帝国警察前来干涉,禁止刊登任何与武昌有关的消息。于是,《国风日报》在第二天头版位置干脆开了一个整版的天窗,上面只印了一行字:"本报得到武昌方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

  这版天窗带来的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以为肯定是革命党大胜,帝国已危在旦夕了,否则怎么会空了一整版?警察在无奈之下,央求报馆,该登什么就登什么吧,只要不是谣言就行。

  ●载沣的日记到皇帝退位这天戛然而止,他在最后一天的日记中写道:"即日亥刻停书日记。"几天后,他刻了一枚闲章,上写:"天许作闲人".

  ●九月十六日,公元1911年11月6日,经达一年半牢狱生活的汪精卫,被朝廷开释。汪精卫走出监牢的那一天,路人争睹风采,道路为之阻塞。

  ●十一月初六,公元1911年12月25日,圣诞节,细雨如织的上海三马路(今汉口路)码头,孙中山走下悬挂着革命军旗帜的"江利轮",回到了巨变的祖国。等候他的,不是帝国的捕快,而是欢迎的民众。

  ●辛亥年的最后一天,北京的天安门对外开放,昔日天子脚下的臣民,第一次以公民的身份走上皇城的城楼,第一次从皇帝的视角,伫望这座从前的帝都。"庆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大字标语,已悄然悬挂在天安门上。

(责任编辑:曾丽飞)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