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独家揭秘 >

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台湾如何对待宋的初恋情人?

2014-03-13  本文来源于新浪读书频道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摘自《蒋介石在台湾》第四部,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陈冠任著
下午,蒋介石从政工干部学校回到“总统府”。
秘书长张群闻讯,立即来到他的办公室闲坐。
张群无话找话说:“台湾自然人口急剧增加,死亡者也不少啊!”然后,列举近几年去世的那些人的名单。蒋介石也忍不住感叹说:“内中死于非命者也不少啊。”
张群没接他的话,突然说道:“那个刘纪文也死了。”
刘纪文是谁?
这是蒋介石和张群等人都十分熟悉的旧人。刘纪文就那位传说久远的宋美龄的初恋情人。他是广东东莞县人,1910年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党内资格比蒋介石等人还老。1912年,他留学日本,卒业于日本志成学校及法政大学,专攻政治经济。1914年,他从日本去美国看望在哈佛大学念书的好友宋子文,结识时在美国念书的宋子文之妹宋美龄。
刘纪文谈吐优雅,弹得一手好钢琴,风度翩翩,是一才子。在宋子文的撮合下,1916年,他与宋美龄相恋。次年,他回国,追随孙中山革命,任职广东军政府审计局局长。1923年,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同时担任广东省政府的欧美市政考察专员,负责实地考察欧美各国重要城市的市政建设。1926年底,刘纪文回国,被任命为南方革命政府的广东省农工厅厅长。后因北伐战事紧急,赴前方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营军需处处长。在这期间,他与宋美龄保持着书信来往。
1927年初,在宋霭龄的促合下,蒋介石与宋美龄相恋。4月28日,蒋介石将蒋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6日,南京被定为特别市。随后,蒋介石亲自推荐37岁的刘纪文出任市长,由此刘纪文成为南京市首任市长,且位列全国各市长之首。
这是否与背弃前情的宋美龄的推荐有关,无人能知。
12月1日,蒋介石、宋美龄正式在上海结婚。据说蒋宋结婚次日,刘纪文对一位好友说:“总司令昨天举行婚礼后,就在礼堂提出要代我介绍对象,弄得我很为难。我要自由婚姻,不愿依赖这样裙带关系,我已婉谢了。”一个月后,由张群和孙鹤皋的夫人仇奕英介绍,刘纪文选定时在上海保险业任职员的许鸿文之女许淑珍。时刘纪文37岁,许小姐22岁。1928年底,刘纪文、许淑珍在南京圣公会礼堂举行婚礼,由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联合证婚。
刘纪文当了市长后,立即对南京城进行整治。
此时的南京城停留低水平上,城市道路多为泥土路,没有公共供水和卫生系统。报纸曾这样描绘它——“南京马路……汽车纵横驰骋,甚嚣尘上;晴则尘垢飞扬,目迷鼻塞;雨则水泥泞滑,衫湿鞋透,行人嗟行路之难,旅客多裹足不进……电灯每晚发电后,灯光如豆,黑暗不堪……”(①①转引自林天宏著:《刘纪文:要拆先拆司令部》,见《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9日。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熟悉西方市政管理学的专家,刘纪文上任后,便开始治理城市的混乱,推动建设南京为现代城市。他首先修建南京城的交通主动脉——中山大道。
修路必要拆迁。为了排除阻力,他拿位于拆迁线路中的蒋介石任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开刀,让它带头拆迁。此举轰动金陵,其他政府部门、军队单位、商店与民宅只好“卷铺盖”让路。次年中山大道建成,全长12公里,比号称“世界第一长街”的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还长两公里。大道两侧和绿岛上栽上了法国梧桐,每排以六棵树的队形,整整齐齐地延伸十多里,遮天蔽日。
随后,刘纪文继续加强南京城的基础建设,架设街道路灯,安装公私电话,逐渐在城内设立银行、医院,建立公共供水系统、垃圾处理站,使得南京城筑起一座现代城市的架构。报纸赞扬性地写道:“道路平了,电灯明了,电话灵了,饮水清了。新的南京在建设中,新的南京生活也逐渐地能够使人安居下来了。”①①转引自林天宏著:《刘纪文:要拆先拆司令部》,见《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9日。 
在时人眼中,刘纪文“为人光明磊落,为人称道”,但又总是“面带倦容,郁郁寡欢”。有人猜测他依然怀念宋美龄。而婚后的宋美龄,虽然与他同在一座城市,但再没接触了。在一些重要典礼上,宋美龄都避见这位前男友。
刘纪文在国民党政坛上展现一派美好前程,但是,好景不长。
1930年4月,他离开南京,调往上海,担任财政部江海关监督。1932年,他受到国民党元老古应芬邀请,担任广州市长。刘纪文曾与古应芬之女订婚,但她不久身亡。在广州,刘纪文在地方建设方面颇多作为,制定了全市道路系统规划,修筑马路11万平方米。在任内最重要的工程,则是完成珠江上的第一座桥梁——海珠桥,结束两岸市民只能以轮渡往返的历史。但他卷入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广东省主席陈济棠与蒋介石闹矛盾,并企图暗杀蒋介石,结果被蒋介石击败。1936年,依附陈济棠等人的刘纪文也被迫离开广州,蒋介石只保留了他省政府委员职务,不再给予其他要职,从此刘纪文断了仕途。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时,刘纪文也仓皇逃去日本,之后还是迁居到台湾,并被蒋介石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只领取薪水。1956年,他身体突然不行,检查是肠癌晚期,随后前去美国治病。这次居然没有治好,在洛杉矶望城医院病逝。
时移势异,蒋介石获悉刘纪文死讯,有些惊讶,问道:“哪一天死的?”
张群告诉说:“昨日,就是4月13日在美国去世。他为治病而去,住在洛杉矶一家叫做望城的医院,想不到美国人也没法医好,病得真了。唉!才六十八岁。”
蒋介石问道:“他在台北还有什么人?”
“他太太许淑珍,和他在美国。有二子三女,儿子叫刘良柱、刘良栋,女儿叫恩华、曼华、庆华,也都去了美国。”
蒋介石问道:“他做过好几任市长,家境还过得去吧?”
“大概还过得去。他生前是国民大会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张群说,“我和几名老友,准备为他举行一次追悼会。”
蒋介石马上说:“我给他一个挽额吧。”然后沉吟一下一头交代说:“你们几个团体追悼他,这是应该的,但是为了节约,能简单就简单些。”
张群知道蒋介石不愿意张扬刘纪文,避免引出刘宋旧事,便回答说:“没什么大举动,我们用这个名义追悼的,叫做在台友好与广东同乡会,地点也不大,借民众服务处便够了。”
接着,他告诉蒋介石:“参加的人,除了陈副总统、于右老之外,王宠惠、张道藩、何应钦、吴忠信、张厉生、俞鸿钧、王云五、何成濬、徐傅霖、陈启天、马超俊、洪兰友等也会去。”
蒋介石表示同意,随后命侍从室秘书写了一幅“命续孔昭”四个大字,送去悼念。
虽然刘纪文死在美国,但身在台北的宋美龄获悉此事后,专门向美国发函吊唁。
这对宋美龄来说,是极为罕见的举动。是旧情未了,还是起码的人之常情?知情的人可能更多地认为,这是蒋介石的态度改变了宋美龄的态度。因为一年前,她就在荣民总医院与刘纪文巧遇过,居然没有见面:
 
1956年夏天,宋美龄在“荣民总医院”里见了正在生病的刘纪文最后一面。那次,她是到那家医院进行例行的皮肤病检查。检查结束后,她在经过一间病房门前时,忽然听到病房里传出一阵痛苦的呻吟。这时有人告诉她:“里面就是正在治病的刘顾问!”
“哪个刘顾问?”宋美龄听那呻吟声十分痛苦,但一时又想不起此人是谁。
秘书悄悄说:“就是那个从日本回来不久的刘兆铭,听说他病得很重呢。”
“哦?”宋美龄的心顿时缩紧了,半晌才醒过神来,又问:“什么病?”
秘书说:“不很清楚,只是听说他现在已是肠癌晚期,不久于人世了!”
……她只是隔着那道屏风,悄悄向里面窥望一眼……宋美龄最后没有进去,她站在门前想了想,终于还是狠了狠心转身离去了。①①窦应泰著:《此情谁知——宋美龄与刘纪文的初恋》,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294页。
 
事隔一年后,宋美龄获悉刘纪文的噩耗,竟然公开地向美国发去了吊唁函,与去年巧遇的态度截然不同。她的这种改变,无疑与蒋介石的态度大有关系,否则,去年抬头都不见的“无情”和如今公开发函的“有情”便不可解释。
从蒋介石处理刘纪文去世之事的态度看,他没有传说中的不知人情和冷血;对待朋友、友情乃至过去的情敌,他也是一个寻常的性情中人,胸怀不狭窄,讲情义。这也正是蒋介石不是神的体现。
此事不过是1957年上半年复杂局势中的一个插曲。
 
  
     (转载不得遗漏书名、出版社、作者和本声明)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