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08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京接见一个外国友好代表团,我陪同接见。江总书记一见到我后,就心情沉重地说:"阿丕今天去世了,你知道吗?"我吃惊地说:"不知道,还没有得到消息。"江总书记嘱咐我:"你要赶快去看看小谢阿姨。你们两家的关系是不一般的。"
阿丕叔叔与我父亲共同经历了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共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严峻考验,称得上是生死与共、生死相依,感情的确非同一般。
我弟弟丹淮曾在1996年阿丕叔叔逝世一周年、我父亲诞辰95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回忆两位父辈倾心交往的文章,其中重点忆述了他们三次分手、共赴生死的感人故事。第一次分手是1935年,那时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机关和部队被迫分路突围。一个月后,阿丕叔叔和我父亲又在油山相逢,从此共同经历三年赣粤边游击战血雨腥风的考验。第二次分手是1940年的苏中抗战时期,中央批准在盐城组建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任命已担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兼苏中区党委书记的我父亲为代总指挥。第三次分手是1966年10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乌云袭来,各省市主要领导成为被打倒的目标。我父亲在家中宴请阿丕叔叔等华东地区省市主要负责同志,席间感慨万千,不想此次会面竟成诀别。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我父亲与阿丕叔叔三次分手、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创作、拍摄了影片《永不分手》,2003年起在全国上映。两位父辈之间的交往轶事已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临近阿丕叔叔辞世十周年之际,由江总书记题写书名的《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一书出版了,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回忆录。尽管当代已经有一些老干部撰写出版过反映"文革"遭遇的回忆录,但因为阿丕叔叔曾身处"文革"政治斗争的风暴中心,与"四人帮"作了十年的直接、面对面的抗争,以其亲身经历写成的回忆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必报。"这是我父亲在1965年9月28日参加一个记者招待会谈到中美关系问题时讲的一句话,后来通过媒体报道在民间广为流传。"文革"暴发后,阴谋篡党夺权的野心家们一个个露出了狰狞的嘴脸。身处浩劫中的老百姓们自然会想起我父亲的这句话来。
我父亲曾这样评说"四人帮"及其爪牙们:"这是一群野心家,他们拿别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是不得人心的。"在"二月逆流"中,我父亲与其他老战友以解救阿丕叔叔为起因,与"四人帮"一伙进行了激烈的抗争。此后,我父亲受到了"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不久病重过世。而劫后余生的阿丕叔叔,仍然保持了旺盛的革命精神,又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了十几年,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相信,我父亲如阴间有知,一定会为阿丕叔叔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的。
受到千度高温冶炼,再经淬火,这样的好钢才不易断裂,甚至用在飞船上也能经得起穿梭宇宙的检验。久经考验的阿丕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以这样的亲身经历,为共和国的青年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曾丽飞)- 相关阅读:
-
苦恋陈毅一生未嫁的美女将军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