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欢乐的“围攻”

2011-10-20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1981年04月的一天,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同志刚刚主持了地、市委书记会议,就接待了一位北京来的老同志。陈丕显同志热情地邀请这位老同志去咸宁玩玩,他说:"我刚好有三天空,又有点正事儿想借你个东风,并不是白陪你去的……

  
  1987年,陈丕显夫妇与次子陈东棋(中)合影

       1981年04月的一天,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同志刚刚主持了地、市委书记会议,就接待了一位北京来的老同志。陈丕显同志热情地邀请这位老同志去咸宁玩玩,他说:"我刚好有三天空,又有点正事儿想借你个东风,并不是白陪你去的。"4月10日,丕显同志和客人同乘面包车出发了。一到咸宁,车上增加了咸宁地委和县委的领导同志。车一开动,陈书记就向这些同志问这问那,和地、县委的同志热烈地交谈起来。但是人们发现,他们之间的谈话,本来还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逐渐地不仅变成了"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还嗓门越来越高;更令人吃惊的是,堂堂省委书记,居然同他的下属们使劲地抬杠甚至相互指责起来:

  "你这说法不对!"省委书记说。

  "你那观点更不对!"咸宁的同志说。

  "你们不要这么凶!"

  "这是被逼出来的!"

  "你们把经济稳定搞乱了!"

  "不是搞乱了,是搞活了!"

  旁听者正发怵,争吵的双方忽然一齐哈哈大笑起来。同行的省委政研室的同志悄悄透露了他们争论的背景。

  不久前,《中国财贸报》登了一篇报道,批评咸宁地区的蒲圻茶工商联合企业不顾国家整体利益,任意违反税法,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和破坏经济稳定等等。咸宁的同志则认为自己是按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办事的,没有违法,报纸上的批评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双方观点尖锐对立,官司打到了省委,咸宁的同志正盼着省委表态,丕显同志就来了。谁知陈书记不仅没有表态支持他们,反而按《财贸报》的观点一股劲地"尅"他们,刺激得地、县委的同志一齐上前,据理力争,以致连对上级的通常礼仪也不顾了。

  陈丕显同志一面对付着对自己的猛烈围攻,一面抽空扭头问随行的同志:"怎么样,你们听出名堂来了吗?也发表发表意见嘛!"并且点名发言。哪知大家一开口,形势却对他很不利,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咸宁的同志说得"有理有据",而省委书记有些话简直是"强词夺理".丕显同志听后高兴得大笑起来,说:"好,好!说下去,说下去!把你们肚子里的话都倒出来!"

  第二天,游览继续进行,只是去的地方并非是游览点的几处茶场,其中之一是当地茶工商企业的生产基地"万亩茶园",也是这两天争论中不断提到的"出事现场".这里当然没有什么名寺古刹,也不见什么曲径通幽,但是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一进茶园就禁不住发出赞美的惊叹声。千万株茶树组成了千万条茶陇,无数条茶陇又织成了无际的茶园,顺着山势绵延起伏,密密层层,郁郁葱葱,映翠了春天,染绿了薄雾;电动喷洒龙头撒播出道道彩虹;采茶的妇女如绿野上翻飞的彩蝶,活动在茶丛间;来回运送新茶和肥料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吐着烟圈,好像为昂扬的春歌加上了轻快的节拍。前些年是见不到这种景象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大地带来了春色和欢歌。这里的茶园许多是近年内才开发或恢复生产的,丕显同志在茶园里一会儿伸手抚摸着绿茸茸的茶丛,一会儿小心掐下一片翠玉似的嫩芽,凑到鼻尖享受那沁人的清香。他大声招呼带相机的同志,快给他们以无边的茶园为背景合影留念。他一会儿孩子似的在茶陇间穿进穿出,一会儿拽住茶场的同志左问右问,他那有时故意绷住的嘴角,不时露出笑意。怎能不笑呢?就是这里,1980年,仅细茶种植面积就比1979年增加了123.2%,细茶产量增长了44.5%,茶叶总产量增长了1.2倍,派购任务超额完成,产品十分畅销,企业获得的利润和上交的税款大幅度增长,集体和茶农的收入更是成倍增长。大家说这茶工商企业的新办法,好像是喝了补品"心肺汤",上下齐叫好。

  在咸宁的最后一个下午,丕显同志没有再出门游山逛景,却把同他"争吵"了几天的地、县委和企业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当然又拉上了他的客人和几位作家,让大家比较系统地讲讲这两天争论的问题,他一边听一边用手指掐算着有关的数字。发言者激动地诉说《财贸报》对他们的批评如何地歪曲事实、如何地引起企业内部思想混乱,更直接影响了他们企业的信誉,许多外地客户和外贸单位看到报纸后,都来电报或来信询问同他们订的合同还有没有效。发言者又拿出一本打印的答辩材料和反驳文章请陈书记过目。丕显同志这才打断了对方的话,好像生气地说:"够了,我又不是《财贸报》的人,你们干嘛对我这么大的火气!"又把那些文章和材料一推道:"你们这些大作我早看了,不想再看了!"发言的同志有些委屈地咽下满肚子的话,地委领导只得请陈书记作指示。在场的同志大都已看出丕显同志的基本态度,正想听听他将怎样拍板表态,一锤定音,有同志忙打开了录音机,谁知道却录下了这么一段话:"我这次来是陪客人玩玩的,谈不到考察,更谈不到研究。实在要讲,有三条:你们这个茶工商联合企业是个试点,试了一年,产量上去了,产值增加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收入都增长了,茶场管理得很好,青年们也还安心,说明试点方向是对的,成绩是主要的,这是第一条。第二条,还要继续试下去,既然是试点,准许成功,也准许失败,最主要是取得经验,及时总结出经验来。第三是经过一年下来,我就不相信你们的工作做得那么好,一点缺点都没有?可是你们现在,经验不好好总结,教训不好好检查,却吵开了架,登了那么一篇稿,你们就恼火了,咬得好厉害!虽然没有动刀动枪,但是笔墨官司、嘴巴官司打得那么凶!还把我也当作《财贸报》的人,这两天拼命地围攻我。不过我不想报复,只想提醒一下,我觉得这个味道不对,你们这个做法我是不赞成的,不赞成!你们一年工作的结果就是打官司,打得这么起劲,还搞得群众都知道了,你们是不是想动员群众到省里去打扁担啊?"

  咸宁的同志忙说没有这个意思。丕显同志说:"没有就好,现在就要转过来,今天发言以前的不算,从现在开始,冷静下来,大家不动感情,平心静气地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改进办法,搞出新的成绩。你们有了成绩和成功经验,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接着,陈书记又就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兼顾的问题,税收办法和经济规律等问题,一一说了自己的想法。在场的地委、县委和企业的同志们听了,先是面有愧色,接着就眉开眼笑了。

  只听陈丕显同志又说:"你们搞的这个'茶工商',也是'农工商',是南斯拉夫的办法,他们到底怎么搞的,我们也知道得不多。昨天我们不是看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拜风台'吗?今天我们也来个'借东风'."说着他转身指着他的客人道:"××同志对南斯拉夫很熟悉,现在就请他给我们指示吧!"客人一听大声笑道:"你这哪里是'借东风',简直是'逼上梁山'嘛!"在场的同志这才明白了陈书记为什么积极拉着客人来咸宁,并且让他连听了几天"争吵",丕显同志为自己的"用心得逞"又一次得意地大笑起来。

  三天游览结束了。正是在这三天里,他听取了一系列汇报,了解了大量情况,同许多人进行了交谈、讨论以至争论,着手处理或调查了一起纠纷,看了两处茶场、一家电力育秧厂、一座水库,穿越过一个似乎是无边无涯的竹园,又同他的客人交谈了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同几位作家谈了回忆录的修改等问题,还看了许多成本成套的文章材料……就是三个正常的工作日,也不易完成这么多工作啊!

  作者注:此文写于1981年,原《新观察》杂志准备发表,因丕显同志本人建议不发,就被压了下来。不过,此文还是生动地记述了他当年的一段工作和生活。今年是陈丕显同志诞辰9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已逝的老革命家。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