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旅游新闻 >

泰宁:民俗旅游唱大戏

2011-02-23  本文来源于泰宁    作者:泰宁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地域文化的差异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泰宁旅游部门坚信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生命。2011年,泰宁将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和旅游资源特色,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从而构建多元化市场结构,全面提升泰宁的品位和形象,让广大游客更好领略泰宁的山水人文。

  梅林戏:梅林戏是泰宁的地方剧种,早期用本地一带“土官话”演唱,故称“土戏”。

  傩舞:泰宁傩舞是古越族傩文化的遗存,因其形神皆备,动作跳跃奔忙而称“跳神”,主要分布在城关、新桥、上青、朱口等乡镇,种类分为文神、武神、扁担神、李仔驾等几种。文神稳重,武神则刚,李仔驾活跃,手执道具多是尺板、木鱼、小铜锣等,队形变幻多样,节奏强烈。

  朱口花灯:朱口花灯每年举行两次灯会,一次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次在农历二月初四的妈祖庙会期间。

  朱口花灯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每盏花灯都融编扎、剪纸、镂雕、绘画、纸扎等多项技艺于一炉,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每盏花灯是一件独立的工艺品,可以单独的把玩观赏,充分显示了朱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

  茶东坑鱼子灯:茶东坑民间鱼灯习俗,始自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茶东坑鱼灯工艺十分讲究而精细,首先用上等竹子材料做鱼灯模型;其次是鱼鳞剪花,必须讲究分寸和平直;第三,是粘贴鳞花;第四,是点眼,描鳃和画翅;第五,是装灯照明;最后是上根手提的竹子把柄。人们把这种灯叫“鲤鱼灯”,又叫做“吉祥灯”。

  上青桥灯:耍桥灯一般都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桥灯一般每户一桥。凡年内有喜庆的人家增加一桥,到了灯会这天,家家户户扛着板凳到稻田中集中,逐节对接龙灯,点上蜡烛。耍灯人每人肩扛板凳,手扶木栓,排成一列纵队等候,俟三门铳一响,便整队出发。在漆黑的夜里只见万点灯光排成一条长龙,曲曲折折向前游去,活脱脱一条蜿蜒扭动的火龙,显得非常壮观。

  天后庙会:天后俗称“妈祖”,本地人称之为“妈祖姑婆”。妈祖原籍莆田,传说她生而灵异,死后为神,多次出现在海上,拯救遇难渔民,抵御风暴,是福建和台湾普遍崇祀的海神。泰宁县除城关外,朱口、新桥、上青、梨树坪等地也都建有“天后宫”。

  五谷庙会:即神农庙会。泰宁的神农祠叫五谷庙,建在城东的二王岽山脚下,每年农历五月廿五神农氏在进城内巡街游行。巡街时有船篷、高厂、旗帜、锣鼓长号、琴萧乐队,轿后有少年香炉队,非常热闹。神轿经过街道两侧的住户,家家在大门前摆设香案迎祀神农菩萨,四乡的农户也纷纷趁此日前来赶集,繁荣商贸。

  城隍庙会:城隍庙原设岭上街,后迁移到昼锦门庙前街。每年五月廿七为城隍爷的出巡城池日。城隍出巡是旧时泰宁庙会中最热闹壮观的一次。沿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八月庙会:八月庙会是按“图”分开举办的迎神庙会。“图”是泰宁街道的旧称。每个图一般都建有一个庙,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八的半个多月里轮流迎祀诸神。

  朱口牛会:朱口牛会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起初由当地牛贩十八人从外地购来耕牛一批,于农历七月廿六至廿八,在朱口进行贩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后来,相沿成习,逐步发展,形成了驰名省内外的以耕牛交易为基础的综合性、区域性农村商品交易会——“朱口牛会”。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