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家” 屡屡破难题
在济南军区第一干休所为老人举办的百岁寿辰庆祝仪式上,老人的儿子周延平按照老人的嘱托,缴纳了9000元的特殊党费。“这是老人的意思,‘9’是代表庆祝党成立90周年。”
周克柳的传奇一生,与后勤工作密不可分。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20日迁到延安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周克柳从那时开始有了“红色管家”的身份。
“管家”,在革命年代就是后勤保障,周克柳的后勤工作从一次购买粮袋开始。1937年2月4日,农历小年,领导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采购粮袋。当时,由于敌人对陕北封锁严密,红军后勤供粮十分困难。为了保证部队打仗时有足够的粮食,急需一批粮袋。要买大批粮袋,只有到白区去采购,可敌人一道道封锁线,常常使我军采购人员空手而归,甚至有去无回。
接受任务后,周克柳买来长褂礼帽,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商人,越过重重封锁线,来到西安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他白天四处采购,晚上躲到戏院听说书,半夜才回店睡觉,躲过了一次次检查。经过多日筹措,购齐了粮袋,又几经周折,周克柳终于将数百个粮袋安全运回目的地。
这项任务顺利完成之后不久,周克柳被任命为红军大学财务科长。当时,由于国民党利用国共合作之名,强调“一切统一”,禁止陕甘宁边区使用工农民主政府印制的“苏维埃纸币”。这样,周克柳所在学校的经费和物资供应就成了极其棘手的问题。
后来,周克柳想出的办法成为他一生最值得珍藏的红色回忆。当时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周克柳建议采用写欠条的办法到合作社买东西。后来,他又提议把欠条印成欠津贴券,按月发给教职员工,持券可到合作社买物品。他根据当时津贴费的发放标准,亲自设计了欠津贴券票样,由延安广义书局印制。欠津贴券的内部流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职员工买东西的困难,缓解了学校经费的紧张局面。
从此以后,周克柳与我军后勤管理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后来的抗美援朝,他一直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责任编辑:邹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