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热点聚焦 >

清明节的变与不变

2012-04-03  本文来源于今晚报    作者:葛剑雄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清明节已成为法定假日,尽管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就清明节的传统而言,有一部分是古往今来延续不变的。一个节日能长期延续,必定有其人文和自然方面的原因。
        清明节已成为法定假日,尽管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就清明节的传统而言,有一部分是古往今来延续不变的。一个节日能长期延续,必定有其人文和自然方面的原因。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些节气的时间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位置决定的,即每绕15度设置一个节气。也就是说,清明节的时间在阴历中是不固定 的,但在阳历中却是固定的,只是由于加闰的原因,才在4月4日至4月6日间变动。正因为如此,每年清明节前后的气候状况大致相同。在中原地区(大致指黄河 中下游一带),正是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这样的自然条件,最适合踏青郊游和户外活动。经过了漫长的冬天,人们普遍有这样的需要。在生产力 落后和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条件下,一般人劳作的时间很长,活动的范围却很小,妇女外出的机会更少,因此春天的自然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中国的华夏诸族早就形成了完整的丧葬制度,以土葬的方式掩埋逝者的遗体。自秦汉以降又形成了视死如生的观念,即认为去世的人只是离开了人间,却 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着,所以在世的人应该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对待他们,而他们也能像在世时那样继续发挥作用。坟墓就是他们的居所,他们离不开子孙亲友 的供养,在此前提下他们才能庇佑人间的亲人,给亲人带来福祉。对死者的供养可以通过祭祀进行,或者用焚烧纸钱币和实物模型的办法方式发送,但要与死者作近 距离对话,整修维护其居所,却只能去墓地。在农业社会,每年的收获结束时和农历新年时都会敬神祭祖。而清明节离新年又有一段时间了,需要给死者补充供养。 经过一个冬天的冰霜风雪,对其坟墓也要进行整修,以保证这个居所的完好舒适。趁此机会,通过与死者的近距离对话,寄托哀思,祈求庇佑,为新一年带来希望。

  帝王贵族、官宦巨富可以备专人看守陵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但绝大多数人只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祭扫。清明节因为气候和时间合适,成为扫墓的首选。 扫墓和踏青结合,既为普通人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因亲近自然、观赏春色而增加了吸引力。尽管两千多年来各地的风俗习惯已有很大差别,但作为清明的两大主题 ——扫墓与踏青却没有什么变化。尽管今天已有相当多一部分人早已不相信逝者灵魂不死,还存在一个阴间,也不认为自己需要先人的庇佑;但对逝者的思念和情感 始终存在,多数人还需要适当的寄托方式和场合。另一方面,尽管工业化和现代化早已为人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但大自然的魅力却更有吸引 力,春天的色彩和气息不可替代。

  不过,即使是这不变的两大主题其实也在发生变化。视死如生的观念,加上等级社会中上层阶层的特权地位,必然形成厚葬之风,浪费了大量社会财富。 对先人的过度祈求,也使生者与死者之间形成了简单的物质交易关系,情感交流却不复存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庞大,土地资源有限的国家里,为了当代和后 代的生存,又不得不对墓地加以限制,以实行火葬、缩小墓地的殡葬改革势在必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安全出发,对殡葬和扫墓时大量焚烧纸钱冥币和各 种纸扎冥具,燃放鞭炮等陋习必须加以约束,甚至需要局部禁止。与此相应的是,社会需要一些新的祭扫方式,包括对那些不保留遗体或骨灰的逝者的祭扫方式。

  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大量墓地已经成了城市的一部分,甚至已在城市中心。扫墓时已无青可踏,或者无法利用扫墓来亲切自然。发达的交通又使 有些人将清明节当成纯粹的旅游节,或者在满足了旅游目的后再考虑扫墓。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节庆方式,将亲切自然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呢?

  不变的传统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已经变化的环境需要我们适应和创新,变与不变并行不悖。清明节如此,其他传统节日何尝不是如此!

(责任编辑:东方)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