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苏区新闻 >

大别山归来城市娃懂得“知足”

2011-05-12  本文来源于新闻晚报 订阅《红星报》 | 注册苏红网投稿
那里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赶集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但那里的老乡每天满脸笑容。

  那里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赶集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但那里的老乡每天满脸笑容;山区的孩子们中午就着萝卜干吃白饭,胃口也非常好,想想自己在学校食堂乱倒饭菜,让部分同学感到羞愧……昨天,刚刚从大别山学农归来的进才中学学生交流学农心得,学生代表的发言让部分同学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

  近日,进才中学高二年级的500多名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大别山,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农和社会调查实践。一周时间里,孩子们和农家人同吃、同住、同劳作,同学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山区的农户、学校、政府等部门,完成了近百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聚焦农村生活和留守儿童。

  大山中寻找幸福的秘密

  刚刚抵达革命老区——大别山,进才中学高二(9)班的奚逸嘉就发现,映入眼帘的除了简朴的屋舍之外,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乡们一张张的笑脸。他说:“这里物资贫乏,但是,我们随处看到的老乡都是笑眯眯的,人们非常幸福,似乎从来没有被烦恼打扰过。”带着这个初始印象,奚逸嘉一组同学开始寻觅“幸福之源”的神秘之旅。

  奚同学和组员们对老乡们幸福感展开走访、调查后发现,大别山老乡们的物质生活不如大城市丰富,但正是因为这简简单单的生活,摒弃了现代城市的纷纷扰扰,让幸福来得是这么的简单。小奚回忆道:“那里的老乡很容易满足,学有一种谋生的技能、拥有一个小小的杂货店……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也会让老乡们感到非常开心、满足。 ”

  走访30多户农家,调查老乡们的幸福来源后,小奚和同学们深有感悟地说道,“幸福生活不能完全用物质的标准去衡量。其实,幸福就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容易满足、学会感恩会让我们找回遗忘的幸福。 ”

  食堂吃饭不再挑三拣四

  学农之余,高二(11)班的王之昕同学她们一组走访了山区的三所希望小学。王之昕回忆道,看到课表,他们才发现学校只开设了数学、语文等基本学科,老师们都身兼数科,学校没有体育、音乐教师。

  吃午餐的时间到了,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拿出家里带来的午餐盒,让城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大吃一惊。山区条件好的家庭,会在孩子午餐盒里面放几片熏肉或腌肉,大多数孩子吃不到荤菜,还有少数孩子饭盒里面只有白饭和萝卜干,甚至有学生吃开水泡白饭……看着山区孩子们的午餐盒,小王的脸立即红了起来:“我们学校食堂,每天提供十多样蔬菜、荤菜让同学们自由选择,仍有少数同学挑剔食堂饭菜口味不好,随意倒饭菜,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会在课间叫外卖。 ”

  大别山学农归来,王之昕惊喜地发现不少同学又“回归”了食堂,班上的女生会主动和打饭的师傅说:师傅,少打点,我们吃不掉。不再那么挑三拣四和浪费了。

  进才中学朱巾萍笑着说,7天老区生活,让城市的孩子学会了忆苦思甜,磨去棱角,这是书本上难以学会的东西。

  和当地孩子结对交流

  完成了7天的“修炼”,回到上海的学生们,并没有忘记将自己的爱心继续传递。高二(10)班乔天辰同学在学农期间,便和当地的一年级小朋友雷秀鑫结对。分别时,雷秀鑫父母再三叮嘱乔天辰,只要定期写信鼓励弟弟好好学习即可,不需要物资的资助。

  高二(10)班的安碧君同学走访山区三所希望小学后发现,山里的孩子和外界沟通很少。回到上海后,小安立即给山区的迎客松希望小学的师生写了一封书信,并寄去进才学生和当地师生的合影。安碧君告诉记者,同学们想为那所偏僻的希望小学尽一份绵薄之力,她们班决定和山区迎客松希望小学结对,定期为孩子们捐书和学习用品。

  昨晚的交流会上,很多同学表示:大别山,我们还会回来的,希望有一天将你建设得更美丽……

  进才中学王从连校长表示,大别山学农实践活动已经成为该校的必修课。孩子们在边学农边进行的社会调查中,了解了中国农村现状和民族传统文化,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龙岩市旅游局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