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苏区新闻 >

传承老区精神 建设生态家园

2015-02-09  本文来源于闽西新闻网    作者:阙国豪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1月26日至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史敏带领“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福建采访组走进龙岩,聚焦我市传承老区精神,建设生态家园的壮丽诗篇。

  1月26日至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史敏带领“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福建采访组走进龙岩,聚焦我市传承老区精神,建设生态家园的壮丽诗篇。

  采访组携手龙岩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走进闽西大地,采访了我市干部群众传承老区精神、建设生态家园、深入推进医改的经验做法。2月3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栏目和“乡村之声”的其他栏目相继播了出7篇系列报道,中国广播网同期刊载系列报道。今天,本报选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部分新闻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史敏等采访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村民赖翔林

  从十里山沟百家厂到美丽龙岩的华丽转身

  沿着宽阔平坦的古田路,从福建龙岩驱车前往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路两旁的山上覆盖着成荫的绿树和苍翠的竹林,山脚下溪水潺潺、清澈见底。然而,当地居民说:在10多年前,这里的景象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以前,龙岩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里山沟百家厂。1984年,福建省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友谊水泥厂在上杭县古田镇成立,此后,山脚下的水泥厂一家挨着一家建立起来。不仅上杭县这样,龙岩市所辖的7个县区也几乎如此。水泥厂曾支撑起龙岩经济的半壁江山。 然而,经济发展的背后,带来的却是对环境的摧残性掠夺与破坏,天空中、树叶上、空气里到处都是与水泥一样灰蒙蒙的颜色。生长于古田的文元村村民赖祥荣就曾经开了一座年产4.4万吨的水泥厂。他说,当时古田镇有23家水泥厂,每天天空都是黑黑的,树叶上覆盖了一层灰色的水泥,厂子里的空气也是粉尘弥漫。山上的数目被烟囱里冒出的黑烟熏成了成片的焦黄色。

  

 

  采访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春荣

  在意识到“灰色”产业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地政府及时调整思路,下决心关停水泥厂,发展绿色产业。当地依托古田会议会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客家红博物馆等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培田古村落、连城兰花基地、石门湖景区等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红色带动绿色,一红一绿交相辉映”的产业格局。

  在经过关停的阵痛后,龙岩的山青了、水绿了,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邹德芳就是其中之一,回乡前,他一直在厦门经营一家出口服装的加工厂,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人。1999年,他发现家乡古田的环境变了,红色旅游将大有可为,于是他开始回乡办起了饭店,主打“红军饭”套餐。

  在古田路边,村民邹德芳开了一家以“红军饭”著称的饭店,他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景象时说:那是时候天都是灰蒙蒙的。现在由于龙岩的红色旅游发展得好,名气越来越大,人们纷纷来参观古田会议会址,许多自驾车的游客专门带着孩子到他的饭店吃红军饭,忆苦思甜,游客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接待了300多桌的客人,红色旅游每年至少能给他带来20多万元的利润。现在,他正打算再承包一家饭店。

  说起红色旅游、青山绿水带来的经济效益,曾经开过水泥厂的赖祥荣也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和骄傲,他告诉记者,他开的酒店位于去古田会址的必经之路旁边,每天都有自驾车的游客到店里吃饭。除此之外,他还承包了饭店后面的山林种植毛竹,承包期限是20年。赖向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总共承包了1080亩山林,毛竹580亩,400多亩用来造林。行情好的时候,毛竹拉到厂里面平均可以卖每吨650块,这样平均下来一根毛竹的价格就是10元钱。收入相当可观。

  水泥厂关停后,许多村民发展起了红色旅游,像赖祥荣这样办起旅游、承包山林的人不在少数。以前在水泥厂打工的人告别了烟尘弥漫的工厂,在优美的景区内做起了大大小小的生意,收入颇丰。村里的环境好了,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也更长寿了。

  在古田会址附近,记者见到一位在路边卖红军饼的廖老伯,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看似60出头,攀谈之中才知道他已经70多岁了,如今,他所在的村子里,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越来越多。

  在上杭、连城、长汀、永定,记者见到和听到的有关“灰、红、绿”的故事不胜枚举。龙岩依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将灰色产业转型为绿色产业,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了“红色圣地,美丽龙岩”的华丽转身。

  

 

  采访福建省连城县培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副会长吴美熙

  90后“绿二代”的个性与传承

  福建龙岩的长汀县,以前还是一片荒山,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老一辈的村民们下苦工植树造林,花了20多年的时间,把荒凉的土山,变成了茂密的绿洲,成就了长汀县的绿色奇迹。

  如今,少年已白头,家乡的绿色谁来传承?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让满山的碧绿,焕发新色彩?

  年仅22岁的俞永祥,说起家里的1000多亩板栗林,言语中丝毫不见一个90后的生涩与胆怯。不过三年前,这片板栗林对于他来说还只是父辈们操劳分心的事,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我11年就参加工作了,在厦门做汽车销售,在那边工资也蛮高的,月薪的话一万三四左右。我们老总许诺我说一年之后我是副总经理,可以加分成的。”

  俞永祥所在的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曾是我国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85年的这里“山光、水浊、田瘦、人穷”。为了彻底改变这样的局面,当地政府下决心封山育林。俞永祥的母亲赖金养正是在那个时候承包了1050亩的山场,在政府的资助下种植板栗,誓把荒山变绿洲。

  “刚来的时候是荒山,什么都没有,下雨的时候,山上跑到哪里去躲雨都不知道。我50岁都这么老,人家50岁都很漂亮。天天穿着这样的衣服,买一身新衣服,十年都穿不坏。”

  十多年过去了,板栗树染绿了荒山,赖金养的黑发也悄然被白发取代。不忍看着母亲独自一人操劳的俞永祥,硬着头皮回乡挑起家里的重担。不过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最让他意外的困难,竟然来自于叫自己回家的母亲。

  “经营理念不同,我要往外面走她是不肯的,她说坐着等人家来收购很好的,我说这个不行的,坐着等人家来收购时很被动的。我自己跑出去,我是脾气比较倔的那种。”

  正是这股子倔劲,让俞永祥在关键时刻成了家里的救星。2012年8月,福建板栗大面积滞销。收购商不仅来得少,而且压价压得厉害。眼看着板栗堆在仓库里一天天烂掉,母亲赖金养急得团团转。不愿意墨守成规的俞永祥,背着母亲,酝酿着一个惊天动地的计划。

  “当时我晚上11点钟赶到广东,我自己开车到广东,到批发市场去卖,拿了7袋出去,3天我只睡了8个小时。”

  大半夜地到了广东,人生地不熟,该去哪里卖板栗?怎么卖呢?俞永祥自有高招。他先把板栗放在一边,只身一人去了趟水果市场。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我听说广东梅州的价格是广东省最高的,我就开过去,导航那边的水果批发市场在哪里,板栗在哪里卖,大概多少钱一斤,心里先有个数,再去那租一个一晚上的位置,再请工人抬过去,在那里叫卖。”

  先问清当地的价格,再去批发市场,俞永祥的心里有谱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卖的问题。俞永祥的小脑筋又转了起来。

  “当时那个地方最出名的就是长汀的板栗,因为长汀的板栗是露出金黄色的。我特地去租客的那个老板借了一个电子炉,拿板栗拿来煮,里面的颜色都是金黄色的,大家就相信了。当时就有人买,第二天早上就卖光了。”

  首战告捷,俞永祥并没有松懈,第二年他又去了广东,进一步挖掘客户。如今,俞永祥的板栗客户也已经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多地。

  看着儿子的成功,当时并不支持这种经营方式的母亲赖金养,内心也发生着变化。她开始放手给儿子更多空间,但心里,还是有些小担心。

  “现在我们是有一点年纪了,让他一边卖板栗,一边管理,接手过去了。卖和管理都是他管了,从今年开始,都是他管了。回来是会有风险。嗯,不会,不会有风险……”

  很快,赖金养的担心藏不住了。近几年,当地政府加大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鼓励专业大户以林畜、林菜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从事立体符合生产经营。在这样的契机下,俞永祥又瞄准新的商机——种灵芝。俞永祥计划着,申请个国家项目,拿出一百多棵板栗树试种,先期投入就是100万元。

  放着越做越大的板栗市场不好好管理,却要把心思花在了灵芝上,母亲赖金养开始担心儿子好高骛远,投出了反对票。

  “就是投资灵芝的事情她叫我慎重考虑。她说你现在还年轻,不要搞那么大,我说就是因为年轻才要多闯一闯,现在年轻,有的是时间。有把握我就去做,没把握我是不会做的。”

  面对母亲的质疑,俞永祥处理得越发娴熟。他理解母亲的心思,也不会对自己设计好的未来妥协。如何平衡这样的关系,俞永祥也有着自己的一套。

  “不同意啊,拦着我也做啊,他们就在旁边唠唠叨叨。投资方面我不会听她话了,其他方面我会听她的。投资方面我就自己思考。吃什么住什么我都没管,家里要干嘛,大事我会主责,小事我都没管。”

  把母亲的担心,转化成前行的动力,俞永祥的干劲越来越足,思路也越来越开阔。就在我们采访的当天上午,俞永祥参加了长汀县农产品电商协会成立大会。在那里,他认识了7、8位和他一样回乡创业打拼的年轻人。面对电商新平台,俞永祥希望能够把板栗销售挪到网上,借力打力。

  “电商就相当于我们开店一样,五湖四海,如果说只有我一个人卖板栗那是不行的,如果他十个人,天天帮你卖,那就数量多了,而且我们大家都互帮互助的那种,大家都是从事农业发展,大家都从事电商。”

  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天地正在俞永祥们的面前展开。可以说,以赖金养为代表的“绿一代”,已经让荒山变绿林;而以俞永祥为代表的“绿二代”正在让绿林焕发新色彩。

  采访结束时,母亲赖金养已经带着工人消失在山林当中修剪板栗林,为下一季的丰收做着准备。在俞永祥心里,母亲就像是强大的后盾和保护神,自己怠惰了,母亲推一把;自己步子迈大了,母亲拦一把。母子俩相互扶持着,一起走向幸福生活。

  “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新平台

  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幸福指数

  当前,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怎样才能解决农村老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在福建省长汀县,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套方法,如果农村老人选择住在家里,可以免费享受到家庭医生定期上门的问诊服务;如果选择住在乡镇卫生院的医养服务中心,农村老人享受到的就是有病治病,无病托养的服务了。

  1月28日,长汀县新桥镇鸳鸯村,穿着白大褂的董崇生正在村卫生所里给老人们量血压,量完后还询问老人的健康状况,“少吃盐,你的血压不能再高了!”

  向村里的老人询问病情及健康状况是董崇生每天必修的工作。他上午一般在卫生室给村民看病、拿药,下午就上门去村民家中看望那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像冬天这个天气感冒的老人多,现在在家干活的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干活的时候穿的很少,干完活衣服没穿起来就感冒了。”

  “几乎每天都要出诊,村民来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在农村骑摩托车比较方便,这就是我的坐骑。”董崇生指着门外一辆摩托车说,“我们这个村环境和别的村环境不一样,居住的分散,村里有14个小组,一般的路程都是三四公里,骑摩托车也得一天,幸好现在道路好走。”

  鸳鸯村总人口有1779人,常年在外打工的中青年劳力就有700多人,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平时除去对孩子的预防接种和保健服务的工作外,董崇生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照顾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上。

  长汀县地处闽西山区,有60岁以上老人近10万,为了给农村老人提供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长汀县以各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整合所有医生包括乡村医生和护理、预防保健人员资源,组建若干个全科服务团队,与各自片区内的老人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免费提供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电话服务等等。作为配套,县财政还拨出专项资金,对每签一户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给予补助,医生每履约出诊也有补助;遇到无法救助的疾病,将患者转诊至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也有相应补助。

  “现在我做的工作比以前要辛苦一些!”董崇生笑着说,但随着医改的进行,卫生部门要对他们的服务进行考核,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才能拨款,这就让乡村医生改变观念,过去是坐在卫生室里等患者,现在必须要求医生走出去,走进村民家里,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服务,这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来说绝对是利好的。

  对此,76岁的鸳鸯村村民胡清声深有感触。老胡身体不太好,患有脑梗、高血压、心脏还有问题,每天还把速效救心丸随身带在身上,以前他嫌看病麻烦,很多小病都拖着不去看,自从和董崇生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协议书》后,老胡看病的条件得到改善,村医董崇生和其身后由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医生、乡村医生组成的卫生院全科服务团队随叫随到。

  “以往一想到要去看病就头疼,现在一个电话就解决了。”老胡说,“没病时,他们还会定期到家里给我们检查、讲防病知识,还不用多花一分钱,有几次紧急住院,都是董医生亲自陪着我去的镇卫生院,路上多亏了他的照顾,服务太好了!”

  记者在胡清声的最近一次诊疗费用清单上看到,因为营养不良所看病花费的钱是15.8元。董崇生告诉记者,其实真正的花费也就1块钱,因为可以享受新农合90%的报销比例,交钱的时候,老胡只需要在村卫生室缴纳差额部分的费用就可以了。

  已有近30年行医经历的董崇生自信满满地说,全村群众的健康底数在他心里那是“一门清”。自从签约家庭医生,尤其老人的健康状况成了他的“必修课”。除了卫生室的日常诊治,村里老人的每一个“求救”电话他总是不管闲忙拿着药箱快速赶到,能在群众家诊治的就现场治疗,情况严重的则建议快速入院。

  在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长汀县新桥卫生院还琢磨出了新的服务产业,就是养护加养老。

  长汀60岁以上老人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占56%以上。而在农村,80%以上的年轻人外出经商或打工,许多患病老人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无病疗养、有病治疗”,按照这个思路,让农村养护和养老实现了无缝衔接。

  1月28日,在长汀新桥中心卫生院医养服务中心,新桥镇新桥村86岁的董元英在医护人员陪伴下正在看电视。

  去年2月,董元英因左脚麻痹不能走路,6月底入住到医养服务中心。“她平时住在托养区,需康复训练时就到康复区,这里有医生和护士照看,也不孤独。” 新桥中心卫生院院长戴秋林说。“现在的农村孩子都很有孝心,也有一定经济能力,加上农村都有医保作支撑,但是老人家生病了,孩子们又都不在身边或者没时间去照顾他们,因此就有一些老人愿意让孩子把他们送到这来康复,家属也不需要陪护。老年患者只需要支付伙食费,护工费和医疗费用就行了,医疗费用则按照具体患病的轻重来收。”

  很多老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身体康复后不想回家,或者愿意回家的但家里又没有康复条件。同时,县里新农合管理中心说,病人已经治好就不能再住院了,这样既占用了病房,也占用了新农合资金。索性,新桥卫生院就增加了托养服务。戴秋林说,“这样既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还可以让老年人不长期占用医院病床,又能满足老年人对患老年病要长期护理的需求。”

  记者看到,新桥卫生院医养服务中心设有主要提供医疗、康复、护理、中医药保健等服务的医疗康复区和主要提供托养的生活保障区。当老人生病时,立即转至卫生院本部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回到康复区或托养区。截至目前,该中心共接纳了70多位进行康复和托养的老人。

  住在医养中心的老人们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交330元伙食费,托养费按完全自理、需协助护理、完全要护理等不同类型,分别交600元、800元、1000元。住在这里,伙食不错,而且有人聊天,互相又有照应,比独自在家好多了。

  如梦蝶·老区魂

  南方的四季并不分明,冬日里沿着祖国东南山区的盘山公路驱车向前,绿水环绕着青山,空气中植被的幽香和满眼的油菜花儿让人恍惚间以为,春天来了。

  这里,就是被誉为“九军十八师”的将军之乡——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

  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三次来到这儿,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写下著名的《才溪乡调查》;70多年前,这儿有近3400多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占当时青壮年总数的80%,其中1000多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

  70多年后,才溪精神代代相传,牵引着每一位才溪人活得朴素认真,活得掷地有声。

  他叫王福如,一位地地道道生长在闽西红土地上的才溪人。他说,如果人生可以选择,或许现在他还不知道,梦想究竟拥有着怎样的力量。只是,破茧成蝶、蜕变重生,其中滋味儿我们又能了解多少。

  提到王福如,熟悉他的人会自然而然浮现这样几个名词,这样几个形容词:“残疾人”、“创业青年”、“蝴蝶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从不言弃”。但是当你真正与他交谈之后,你的脑海里或许剩下的只有这样一个词组,“淡然的追梦人”。

  时光回到1990年,那个改变王福如一生的日子。那一天,经济拮据的邻居为了讨媳妇儿,请了村里的亲戚朋友帮忙一起在家做豆腐。可是谁都没想到,因为孩子间的打闹,重心不稳的王福如一头栽进了刚刚烧开的豆腐锅,造成了面部的严重烧伤,头盖骨凹陷,从此失去了双耳和左眼,那一年,王福如才两岁。

  25年后的今天,王福如的父亲提到这事儿,言语间的哽咽,苦笑背后露出的无奈与懊悔,让人心疼唏嘘。

  当我们还沉浸在想象中,猜想着王福如将会以怎样一种低沉的情绪来诉说这段难以回首的经历时,王福如却这样说道,“其实我烫伤之后内心没有太多的感觉,毕竟年纪太小。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我都是跟正常人一起生活,虽然很多时候有人会嘲笑你,但我只想把自己做好证明给别人看。当我们做出成绩的时候,那些纷纷扰扰的声音自然就消失了。”

  这就是生活,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总是会在某个拐角处与你不期而遇。“很多人一直问我为什么能做到现在这种淡然的心态,我说我还真不知道原因,只是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会怎么样,只要是能身体力行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这是王福如的心声,也是红土地上传承至今的老区精神。

  曾经,考试分数都是个位数;曾经,很多老师同学瞧不起他,说他是“疤面鬼”;曾经,因为身体原因半年无法到学校上课。但这些曾经却无法阻挡王福如对学习的渴望,他对父亲说,“我要读书,我不能没有文化”。

  “我非常喜欢看书,小时候爸爸去废品回收站去把人家不要的旧书买回来,五块钱买一麻袋,我什么书都看。书看得多了,书中很多人生态度会影响我,特别是古代的一些名人。他们的经历会让我觉得人生肯定会遇到各种事情,各种挫折,各种坎坷,但是迈过去,也就不是什么事情了。”王福如淡然地说。

  时光如流水,眼见着父亲起早贪黑从事传统柑橘种植业的王福如,心中藏着一个梦想——开发才溪乡“三色旅游”。2008年,王福如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丰富了自己“三色旅游”的内涵,在学校有关专家、当地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顺利编制完成当地旅游规划文本,并在学校的帮助下,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四年间,柑橘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福建脐橙哥”。

  大学毕业后,王福如带领6名外乡大学生回家乡创业,打造心中的“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占地面积300多亩的创业园,种植国内外名优特果树良种26种,以“山上种果养殖,山下种花垂钓”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精致休闲农业”。创业园共吸收了残疾人26名,加入创业园合作社的残疾人63人,农户32户,产业辐射残疾人及家庭200多人。

  2014年,王福如的创业园开始重点打造蝴蝶生态园与昆虫工艺品加工以及延伸产业。如今,王福如的蝴蝶园已经饲养了二十多个品种的蝴蝶。走进王福如的蝴蝶园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讲述蝴蝶蜕变的小纪录片,眼前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华丽转身的瞬间如此绚丽,可谁又能真正体会它们在蜕变时所承受的痛苦与艰辛。

  “很多人看到的蝴蝶是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赚钱的手段。但是我们更注重的是向游客倡导保护自然的理念。因为现在非常多的蝴蝶已经灭绝了,原因就是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它的栖息地被破坏了,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了。所以我们希望游客能去关注生态、关注昆虫。我们推广这个蝴蝶园,一方面是给我们自己带来收益,另外一方面我们希望去传递这种环保的理念,让他们去保护生态坏境。”

  走上蝴蝶园区的二层,我们看上白墙上醒目地挂着一大张红底黄字的入党誓词,园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才溪乡的一个党支部。

  2012年,王福如考上了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的研究生。正在他犹豫是创业还是继续念研的时候,王福如想到了创业初期乡镇党委以及县里的领导对他的创业园给予的各种帮助和支持。那时候,王福如根本没有钱,但是乡政府为他做了担保,让创业园得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的贷款。

  “既然党委政府对我们这么支持,如果放弃创业这一条路去读研究生,我觉得太不负责任了,而且也是辜负了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最后我把这两件事都坚持了下来。我对公司的成员讲,党和政府对我们有这么多支持,我们肯定要做到最好。”

  把入党誓词挂在墙上,王福如是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他让自己时刻铭记党和政府对他的关爱。这种发自肺腑的感恩,是才溪精神的真谛,更是每一位才溪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王福如的心中还有着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将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园做出一个模式出来,然后推广到全国。因为他看到太多的残疾人,一是没有能接纳他们的场所,二是很多残疾人不愿意去面对社会,因此他们的生活离这个社会越来越远。王福如希望有一天,成千上万的创业园区能让正常人和残疾人相互融合,通过正常人的生活来影响残疾人,让每一位残疾人变得更乐观、更自信,变得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而园区运作之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还能带给这些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家庭减轻负担的同时,也为国家减轻了负担。王福如希望他们的创业园能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个还未实现的梦,让27岁的王福如激情燃烧。

  伤痛,早已被岁月留在了时光的那一端,交给了回忆。从欣然接受到坦然面对,再到如今的淡然诉说,在才溪乡这片红土地上,眼前这个谈到梦想就热血沸腾的八零后,从一个受伤懵懂的孩童,蜕变成了一个谈笑风生、自信满满、好友遍天下的有志青年。

  有人说,他是身残志不残的大学生楷模;有人说,他是勇敢拼搏的勇士;还有人说,他是用己所学,扬己所长的青年致富带头人。这,就是王福如的故事,他用自己平凡的经历,诠释了新一代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

  如梦蝶,多彩而绚丽。老区魂,历久而弥新。

(责任编辑:张雪梅)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