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和他的子女们

2012-10-16  本文来源于闽北日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在女儿梅平走上婚姻殿堂的日子里,老将军把当年铸成的那枚“吟秋”戒指郑重交给她,要她珍藏这段家史,永葆革命传统!

  小说《团圆》改编的歌颂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优秀影片《英雄儿女》早已家喻户晓;一首高亢激昂的女声独唱曲《英雄赞歌》也随之深入人心。值此巴老99华诞之际,影片中那位军政治部王主任的原型——原福州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王直将军也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他和女儿“王芳”的故事也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在江南暖融融的一个初冬的午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叩开这位驰骋疆场,屡建战功的老将军家门——

  走进王直将军幽静的楼所,就像走进一座农家小院:葱郁的林木,翠绿的菜苗,暖阳下慵懒的猫咪,墙根下觅食的鸡群……倘若不让你见到身着军服的警卫,你准认为是个普通农家。可是,当你一跨入客厅,目光立马被墙上的画面粘住了:一帧胡锦涛总书记光临看望老将军,并与将军亲切握手的大幅照片;两旁悬挂着四幅王老亲手描绘的山水画条幅是那样地美妙绝伦……这时你便知道是走进人中豪杰的宅居了!

  王老听说我们如约以至,便缓步下楼,八十七岁高龄的他健朗和善,很有亲和力。于是我们便把话题直入影片《英雄儿女》及其“女儿”王芳。王老笑了,他说《英雄儿女》中说我是那位军政治部王主任的原型,此报道已见众多的新闻媒体,至于那个王芳姑娘,她是战场上优秀的文工队员原型。是因故事情节需要虚构的。其实,我身边有像王芳那样可爱的女儿,过去有,现在也有。

  老将军的心幕徐徐拉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个温馨的现实,透着伤感,也流着甜蜜……

  战地“王芳”不幸夭折,是将军夫妇心中永远的痛。

  1941年初夏,在抗日战争炮火的催生下,王直与新四军队伍中的共产党员女战士潘吟秋的爱情,也像前线频传的捷报那样宣告成功!尽管他们是“二八五团制”式的婚姻,(当时组织规定,男女双方都必须是共产党员,男方必须28岁,5年以上斗争经验,团级干部才准予结婚。)但婚后两人还是情深意笃,缱绻缠绵。战地夫妻毕竟分多聚少,思念的时候,掏出照片看看,想说的时候,提起笔来写写,书信是夫妻之间的情感纽带。当然也只有在闲暇时候,他们才有空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托于鸿雁锦书来!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王直在前线四十七团团政委的指挥岗位上屡建战功,潘吟秋在团部工业处被服厂会计的岗位上工作出类拔萃。翌年秋,在江苏省的一个叫阴桥头村的老百姓的牛棚里,一个可爱的女婴降生了。当时的苏南地区,日本鬼子扫荡,抗战烽火连天,部队日夜奋战在“梅花桩” (鬼子据点)间,敌情不断,险象丛生。是难找安身立命之地!趁着战斗空隙赶到臭气刺鼻,蚊虫成群的牛棚里看望妻子的王直,心情格外沉重。但那女孩小天使般的甜甜的模样令他终生难忘:借着墙洞投进来的光亮,他看到她睡了,淡而长的睫毛轻轻地翘动,薄而红的小嘴微微吮吸,一会儿撮成一粒枣状,一会儿又扁成一瓣橘……“这小妞花样真多,长大送她到文工队去!”王直风趣地对妻子说。身体极度虚弱的潘吟秋苦笑无言。王直夫妇心中明白,“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日本鬼子不走,国无宁日。这女儿还能安全成长吗!不出所料,潘吟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被捕,解押关至南京鼓楼警察所,寄托在老百姓家的女儿同时也因病夭折。当王直收到妻子捎人带来的平时节省余下几块银元时又接到女儿夭折的噩耗,禁不住悲从中来,泪水长流。无情未必真豪杰!妻子生死未卜,女儿离他而去,怎不叫他肝肠寸断呢?敌情就是命令,战场拒绝柔情,他把对妻儿的思念化作一枚银戒指--把潘吟秋的“遗产”几块银元铸成一枚戒指,并刻上“吟秋”二字。盼望妻子平安归队,期望“王芳”再度降临。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