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受命于危急时刻

2012-12-09  本文来源于《大地》    作者:李德生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全国人民心目中最神圣的党中央所在地,被红卫兵“兵临城下”,李德生心里感到实在不是滋味。这使他更加感觉到,在这种上上下下一片混乱的严峻形势下,周总理才紧急把他召来北京,赋予新的使命。

  周总理紧急召见

  1966年初夏,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全面发动了一场动乱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文革”初期,我们12军驻守苏北地区,按照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的要求,负责江苏淮阴、盐城地区的“三支两军”工作。尽管当时我们对这场运动很不理解、很不得力,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严格按照要文斗不要武斗的精神,深入群众,宣传教育群众,派出部队保护银行、重要仓库和国家机密档案,经过一系列工作,当地的群众组织没有形成两派严重对立和严重武斗局面。部队内部团结,上下统一,思想稳定,没有陷入到地方派性之中。

  1967年夏季,正当我们派出大批干部、战士到工厂支工、农村支农,组织学生学军,进一步稳定局势的时候,突然接到南京军区的紧急通知,周恩来总理要我于7月28日赶到北京,受领“三支两军”的新任务,并告诉我,去北京的专机已经在盐城空军机场等候。我向军里其他领导同志通报后,立即乘车赶赴盐城。由于当时没有具体谈到执行什么样的“三支两军”任务,车子快速地往前奔跑,我的脑子也紧张地转动思考,为什么这样紧急,而且是周总理亲自召见。过去部队执行任务,一般都是逐级下达,这次到中央直接受领任务,我左思右想,感到非同一般。即使“文革”开始后,中央直接向一个军布置任务,也很少听说。到了盐城空军机场,见到安徽省军区司令员严光已在那里,他奉命和我同机去北京。这时,我已基本上明确可能要到安徽“三支两军”。飞机上与严光同志交谈中,了解到安徽“文革”以来的一些复杂、严重的情况。这使我联想到对整个“文革”的看法,上面一再地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越来越好成绩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而下面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问题越来越复杂,形势越来越严重,人们的忧虑越来越大,这样下去究竟怎么收场?

  我们乘坐的是一架伊尔—14小飞机,经过近3个小时的飞行后,在北京南苑机场降落。一到北京使我更为震惊,在我们住的京西宾馆周围,一辆辆满载着造反的大卡车,架着高音喇叭来回地转着,震天动地地叫喊着,“打倒七二O事件的凶首陈再道”(当时陈再道同志在京西宾馆受到保护),“打倒带枪的刘、邓路线”。后来又看到中南海周围搭满了各种各样的帐篷,设立了各种名目的揪刘(少奇)指挥部,把中南海团团包围。全国人民心目中最神圣的党中央所在地,被红卫兵“兵临城下”,心里感到实在不是滋味。这使我更加感觉到,在这种上上下下一片混乱的严峻形势下,周总理才紧急把我召来北京,赋予新的使命。

  当天晚上,我赶到人民大会堂时,周总理已经在大会堂北大厅等候。总理带着急促而又热情的神态对我说:“李德生同志你赶来了,很好!很好!我们到福建厅坐下谈吧。”当时参加交代任务的,还在李富春副总理、杨成武代总参谋长。姚文元也在场。
(责任编辑:李艺专)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