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咏言。一首歌反映一个时代,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在湘赣交界开辟了包括炎陵县(酃县)在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根据地军民创作了许多红色歌谣,内容涉及控诉当时的黑暗社会、劝白军士兵反戈一击、赞美工农红军等方面,其中不少红色歌谣就出自炎陵县。
这些红色歌谣当时在炎陵县广为传唱,被称为根据地的流行歌曲,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瓦解敌人的作用。如今,红色歌谣已成为“炎陵三绝”之一,在中国歌谣发展史占有一定位置。
一首红歌三个师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当时炎陵县的一首民谣。炎陵县文体局副局长曾纪平向记者介绍,炎陵县有很多人参加过红军。统计表明,当时炎陵人口不满10万,先后参加过革命斗争的占5万以上,为革命事业牺牲近3万人。这些红色歌谣就是鼓舞炎陵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不竭精神动力。
炎陵县的一些老人说,当时,该县男女老幼人人会唱上几首红歌,红色歌谣在炎陵曾风行一时。“革命文件不如革命口号,革命口号不如红色歌谣。”可见红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正是这些红歌,唤醒了根据地民众的斗志,指明了斗争方向。受到鼓舞的民众纷纷团结起来,向封建军阀、土豪劣绅等反动堡垒发起进攻。据了解,当时一曲《自由歌》就能引发根据地妇女反封建的行动,鼓励翻身妇女投入生产、支援前线;一场以扩大红军为主题的红色歌谣晚会,能引发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踊跃参加红军的动人场面。“一首红歌三个师”,即是对当时红歌力量的形象概括。
这些红色歌谣题材广泛、曲调激昂、朗朗上口,将革命词汇和革命道理溶入歌体,章段、句式比较灵活,语言通俗,便于传唱。据悉,炎陵红色歌谣现已通过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获得“省遗”保护。
(责任编辑:林斌)- 相关阅读:
-
江苏“史诗式”歌谣《跑反歌》
人民心中的歌
火的颂歌
长征时的歌谣
到敌人后方去
![]() | ![]() |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6-02儿童成人化,父母感慨伤不起
- 06-02纪念国之瑰宝宋庆龄逝世30周年
- 06-01红色体验游之革命温泉小镇——新泉
- 05-30年年好•节节高——成功之旅
- 05-27红色体验游:红色小上海——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