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文化 > 诗词民谣 >

红色歌谣:永不消失的旋律

2011-05-27  本文来源于株洲网    作者:佚名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诗言志,歌咏言。一首歌反映一个时代,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在湘赣交界开辟了包括炎陵县(酃县)在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诗言志,歌咏言。一首歌反映一个时代,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在湘赣交界开辟了包括炎陵县(酃县)在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根据地军民创作了许多红色歌谣,内容涉及控诉当时的黑暗社会、劝白军士兵反戈一击、赞美工农红军等方面,其中不少红色歌谣就出自炎陵县。

  这些红色歌谣当时在炎陵县广为传唱,被称为根据地的流行歌曲,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瓦解敌人的作用。如今,红色歌谣已成为“炎陵三绝”之一,在中国歌谣发展史占有一定位置。

  一首红歌三个师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当时炎陵县的一首民谣。炎陵县文体局副局长曾纪平向记者介绍,炎陵县有很多人参加过红军。统计表明,当时炎陵人口不满10万,先后参加过革命斗争的占5万以上,为革命事业牺牲近3万人。这些红色歌谣就是鼓舞炎陵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不竭精神动力。

  炎陵县的一些老人说,当时,该县男女老幼人人会唱上几首红歌,红色歌谣在炎陵曾风行一时。“革命文件不如革命口号,革命口号不如红色歌谣。”可见红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正是这些红歌,唤醒了根据地民众的斗志,指明了斗争方向。受到鼓舞的民众纷纷团结起来,向封建军阀、土豪劣绅等反动堡垒发起进攻。据了解,当时一曲《自由歌》就能引发根据地妇女反封建的行动,鼓励翻身妇女投入生产、支援前线;一场以扩大红军为主题的红色歌谣晚会,能引发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踊跃参加红军的动人场面。“一首红歌三个师”,即是对当时红歌力量的形象概括。

  这些红色歌谣题材广泛、曲调激昂、朗朗上口,将革命词汇和革命道理溶入歌体,章段、句式比较灵活,语言通俗,便于传唱。据悉,炎陵红色歌谣现已通过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获得“省遗”保护。

(责任编辑:林斌)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