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文化 > 红色书画 >

《红牌坊》:给时代一个完整记忆

2011-11-22  本文来源于人民网    作者:钱江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龚晓村是当年内蒙古建设兵团三团的女知青,我所在的一团与之相邻,我很早知道她的名字,但像眼下读《红牌坊》那样一口气读完她描写上一代“青年典型”的合集,还是第一次,而且对“知青著作”有了若许新的感想。

  作为一代知青,我对知青题材的作品分外留意,那是非常自然的。我的知青岁月在内蒙古大漠中磨砺,对包含着黄河落日、大漠孤烟气概的作品多一分关注,大概是免不了的。一旦当年身边的战友写出作品来了,我总要油然而生先睹为快的念头,也算得上人之常情吧。龚晓村是当年内蒙古建设兵团三团的女知青,我所在的一团与之相邻,我很早知道她的名字,但像眼下读《红牌坊》那样一口气读完她描写上一代“青年典型”的合集,还是第一次,而且对“知青著作”有了若许新的感想。

  “知青”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群体的名称,现据专家研究,总数达两千万之众。以“知青”为主体的“上山下乡”运动,起于50年代中期,盛于“文革”,其中有许多典型人物涌现,在当时远远超过“万众瞩目”的程度。龚晓村著作的意义,在于当这些人物驾生命之舟在时光长河上渐渐远去,渐多背影的时候,她飞奔向前,请她们留步,和作者一道拂去曾经过于亮闪的光环,心态转向从容,语言变得朴实,叙述追求真实,结果刻录下她们曲折的脚步和更为完整的人生。

  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作者也是女性,而且是知青。因此作者在刻画她们时笔下的自信潺潺流淌,飞珠溅玉,谁也挡不住。老知青吕玉兰、“插队”时嫁给当地农民的大学生白启娴、山西杜家山的女知青蔡立坚,还有身残志坚的戴碧蓉。在她们声名远播的时候,龚晓村是茫茫大漠一小丫,于劳作之余灯下自学。她不会忘记这些人物对一代“知青”的引领,于是她追上去,和这些主人公一道,用火热的文字,竖起《红牌坊》,留给时代一个完整的记忆。

  何以这样说?因为《红牌坊》中的首篇文章写的是流散在青海、甘肃的红军西路军女战士,她们悲壮的身世,使读者可以由此触摸共和国在血海中诞生时滚烫的身躯。在她们身上,一个知青的思路延伸了,向历史延伸;一个知青作家的思维深化着,向生活深处开掘。我,作为龚晓村的战友,则更理解她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