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纸业历史悠久,产量曾居全省之冠,技术精湛,驰名中外,被誉为"玉洁冰清"的毛边纸、玉扣纸,用毛笔书写,吸水不易褪色,能保存几百年。
当年,由于战争频繁,经济遭到封锁,资本家借口纸张销售不佳,不收购纸张,许多纸业工人、纸农失业,当地经济一度处于衰落状态。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纸业生产,打破经济封锁,促进苏区经济发展,苏维埃政府制订了新的经济政策,保护、鼓励、支持和促进汀州纸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930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合作社条例》,同年12月又发出《组织生产合作社问题》的通告。1932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对米、烟、纸及一切农产品等的减税问题,提出"照其应纳交营业税额,一律减半收税"。这些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纸工、纸农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积极加入纸业合作社,组织了20多个纸业生产合作社,其中,宣成、南岩、四都、湫水合作社最为著名。
1932年冬,苏维埃时期第一家工贸性质的土纸经营机构中华纸业公司成立,发行纸业合作社股票,共有资金20万元。公司每年春天将生产资金发放给纸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转贷款给纸农或槽户,并向他们订购土纸,夏季后可大量收购土纸,一部分卖给各印刷厂,刊印书籍、报刊、杂志,其余突破封锁线,外运到广东潮州、汕头一带销售,换回苏区军民必需的药材、盐巴、布匹、军用器材等物资,年销量达8570担。
《红色中华》1933年6月11日对此报道说:"汀州先后恢复了40多个纸业合作社和私营造纸厂坊,平均每天生产毛边纸达1.33吨,每刀时价2.5元,日产量可达715元,而且纸质闻名内外,远销广州、上海、汕头等地。"
上海《申报》也曾以《长汀造纸概况》一文报道:"瑞金中央政府之中华公司特组织纸业公司一所,委一兴国人为经理,资金20万元,曾将其出口一部……运至潮汕出售,获利甚丰,此造纸公司设长汀。"
当时,仅四都区就有纸槽60余个,年产1万余担,汀州市区有纸业工会会员390余人,有冥边锡纸店27家,纸行32家。中华纸业公司购销土纸盈利成为汀州市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