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山山脉位于云霄、平和、诏安三县交界处,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0公里,最高峰海拔1117米,巍峨挺拔,是 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中共闽粤特委、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早在1928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就在这一带活动,于1934年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乌山成为中共闽粤特委、闽南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的云和诏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1949年,乌山革命根据地军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发动战略性进攻,取得重大胜利,为解放闽南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行走在乌山的崇山峻岭间,革命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历历在目:坑仔尾后山的危岩叠石构成一条蜿蜒数百米的天然石隧道,它是当年闽南地委机关的秘密交通要道,退可藏兵,进可伏击;石门垒是当年的"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石壁上镌刻着当年中共闽南地委书记卢叨所写的诗歌:"大地神州处处花,疮痍满目旧中华,燎原星火铿锵志,石洞茅寮是吾家"。一个个石洞就是当年的炊事房、财务处、电台、报社印刷所。当时10余名工作人员凭借幽暗的煤油灯,在狭窄的山洞内印刷《前哨报》,及时把陕北新华社新闻广播稿及闽南游击区胜利消息传达到各地。
乌山也是明末清初"天地会"的活动场所,在乌山的观音庵周围石头上还有许多刻有"天地王"、"大山王"的古代石刻。乌山的山峦沟壑还曾是历代义军藏龙卧虎之地,宋末元初陈吊眼曾带十万畲汉民众起义抗元,震撼东南半壁河山,当时乌山山麓百里吹角连营。
为了缅怀先辈,激励后人,1996年,云霄县人民政府在乌山下的和平乡兴建乌山革命纪念馆 ,同时对原特委书记卢叨住所、电台室、前哨报社、军械处、伤兵处以及雷公陂地雷战和坪坑伏击战旧战场等当年乌山游击队生活、战斗的场所一一凿刻标明,供群众参观敬仰,亲身感受革命前辈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无畏抗争的历史场景。2000年,云霄县委投资10多万元对纪念馆进行修葺、整理,建成云霄县思想教育基地。基地开辟了乌山革命史展览室和曾潮州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室。近年来和平乡(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完成从县城到乌山26公里的道路改造,交通便捷;2005年春,县委又投入15万元,对基地进行扩建,把两个展室(乌山革命史展览室和曾潮州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室)扩展为(乌山革命史展览室、曾潮州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室、反腐倡廉和打假成果展览室)三个展室,重新整理充实图片资料及各种实物,并采用较新的喷绘技术重新制作彩图。"三室"共展出图片1000多张,实物100多件,内容丰富,事例详实,图文并茂。其中,乌山革命史展览室展出了红三团、红五团、红九团、独立营和闽南支队等在乌山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大量革命史料、文物、图片,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成为缅怀革命先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还聘请培训了四名教师担任兼职解说员,设立办公室,从和平乡抽调6名干部专门负责纪念馆的日常管理工作。2003年,云霄县乌山革命纪念馆(闽南特委机关旧址)被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
乌山的自然景致 ,处处可见出神入化的高峰幽谷、奇岩怪石、峭壁悬崖和深涧巨壑,"双蛙跳石"、笔架山、五指山、仙人锅灶、一线天、神牛回眸、仙人造桥等奇石以及深不可测的石井、盘曲连绵数十里的天然隧道、石门垒天然屏障等自然景观有如鬼斧神工;山路两侧盛开着杜鹃花、山茶花,山腰间茶园泛绿,山泉如丝带萦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乌山以其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巍峨壮丽的自然风光,成为闽南"红色之旅"的珍品风景区。处于风景区内的乌山革命纪念馆自然成了游客了解乌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它是当年红军游击队同国民党军队周旋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红色"土地,是中国南方一块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开展红色之旅以来,乌山革命纪念馆每年接待的游客上万人次,而且每年都在递增。
- 相关阅读:
-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