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双百人物 > 苏区情缘 >

苏区双百人物:铁流后卫--董振堂

2011-04-12  本文来源于苏红网    作者:邹玉玲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董振堂,字绍仲,1895年生,邢台市新河县人,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冯玉祥部任职。1930年,任国民党26路军25师73旅旅长。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赵博生、

董振堂


        董振堂,字绍仲,1895年生,邢台市新河县人,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冯玉祥部任职。1930年,任国民党26路军25师73旅旅长。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黄中岳等一起率领26路军官兵在江西宁都举行武装起义,参加红军,并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7年1月,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董振堂和3000多名将士壮烈殉难。

       宁都起义投奔苏区

  董乃华介绍,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冯部黄河以南的残余部队被蒋介石收编调往山东济宁地区,董振堂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1931年春,蒋介石下令调26路军南下江西进攻红军,企图让这支杂牌军和红军相互拼杀两败俱伤。第三次“围剿”失败后,26路军移到被红色区域包围的宁都县城。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26路军广大官兵纷纷要求北上抗日,保卫家乡,但遭到蒋介石的斥责和重兵阻拦。董振堂在困守宁都的几个月中,面对红军的宣传和革命活动,他看到了中国希望之光。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投奔苏区,并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2年5月升任第五军团总指挥。从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几乎所有战斗。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征中的“铁流后卫”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董振堂任总指挥的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1936年6月,红五军团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得到“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邹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