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去安源》主角无疑是毛泽东,这一个毛泽东和银幕诸多毛泽东不同。这一个毛泽东身上呈现了那种“耐得烦霸得蛮”的战斗精神和“不信邪、不怕鬼、敢叫日月换新颜”的英雄气概,这个毛泽东潇洒英俊、朝气蓬勃,是最年轻的银幕毛泽东。除了毛泽东之外,影片还塑造了李立三和刘少奇两个年轻政治家的形象,这也是电影画廊里第一次的表现。
电影事业家李国民认为:影片从“英气、才气、豪气”三个方面表现了三位伟人风采。面对洪帮的三刀六洞,毛泽东毫无惧色,剧中李立三能文能武、才思敏捷,与毛泽东一唱一和洋洋洒洒将成立工人夜校的呈文一挥而就,令反动势力张口结舌。而剧中的刘少奇感情浓烈、沉着、冷静,与毛泽东相得益彰。何祖健教授分析说,三位领袖人物不仅既有“你写本我演戏”对敌斗争的默契,也不乏私下毫不相让的争辩,还留下了火宫殿里身无分文的尴尬,通过这些细微的刻画将一代可亲可敬的领导人立体地推到了观众的面前。
影视评论家杜高认为:影片对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塑造比较成功,突出了他们年轻、热情、真诚、坚定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毛泽东不再是我们看到的那幅著名油画中的样子,那么高高在上,片中的毛泽东是具有亲和力的,虽然他还和油画中一样夹着那把雨伞。这说明,编导者们的心态不是制造神灵,不是让观众来朝圣,而是塑造一个年轻的政治家,让观众看到他的成熟和成长。让观众看到这几个身穿长衫或西装革履的读书人怎么有勇气走进陌生的矿山、钻进漆黑的矿井,接近不堪重负的矿工,怎么把安源工人斗争的一锅冷水烧热。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在“领袖与群众”人物塑造的话题中,还特别提到了这部影片对于群像的处理。比如把良心背在肩膀上的工头毛子云,他心理的分裂性,表现在既有未曾泯灭的人性,也有欺诈、剥削工人的兽性;比如愚昧、厚道的胡老三听天由命的本性和一点点觉醒的斗争性;还有天真、美丽的胡大妹,莽撞的解华德,还有自私却爱才的林矿长,这些基层人物形象衬托了领袖人物的风采,是他们使得影片更加厚重,使得“领袖与群众”不再是空洞的概念。
湖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来文充分肯定了影片人物塑造的成功,他说,主创人员们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感觉,展现出了年轻的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政治品格,为银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观摩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对影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安源和长沙作为影片中重要的两个对敌斗争战场联系不够紧密。这也使得穿行其间的毛泽东的故事难以说透;再有就是影片对劳工的生存状况虽然有所揭示,但是还不够深入;影片着力展现尖锐的阶级矛盾却在情感表达上还显得薄弱;影片中有些台词还显得比较生硬,反面人物多少还有点脸谱化。然而,瑕不掩瑜,《毛泽东去安源》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
专家们表示说,时代在发展,观众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艺术魅力会有更高的期待,所以主创人员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曾丽飞)
电影事业家李国民认为:影片从“英气、才气、豪气”三个方面表现了三位伟人风采。面对洪帮的三刀六洞,毛泽东毫无惧色,剧中李立三能文能武、才思敏捷,与毛泽东一唱一和洋洋洒洒将成立工人夜校的呈文一挥而就,令反动势力张口结舌。而剧中的刘少奇感情浓烈、沉着、冷静,与毛泽东相得益彰。何祖健教授分析说,三位领袖人物不仅既有“你写本我演戏”对敌斗争的默契,也不乏私下毫不相让的争辩,还留下了火宫殿里身无分文的尴尬,通过这些细微的刻画将一代可亲可敬的领导人立体地推到了观众的面前。
影视评论家杜高认为:影片对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塑造比较成功,突出了他们年轻、热情、真诚、坚定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毛泽东不再是我们看到的那幅著名油画中的样子,那么高高在上,片中的毛泽东是具有亲和力的,虽然他还和油画中一样夹着那把雨伞。这说明,编导者们的心态不是制造神灵,不是让观众来朝圣,而是塑造一个年轻的政治家,让观众看到他的成熟和成长。让观众看到这几个身穿长衫或西装革履的读书人怎么有勇气走进陌生的矿山、钻进漆黑的矿井,接近不堪重负的矿工,怎么把安源工人斗争的一锅冷水烧热。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在“领袖与群众”人物塑造的话题中,还特别提到了这部影片对于群像的处理。比如把良心背在肩膀上的工头毛子云,他心理的分裂性,表现在既有未曾泯灭的人性,也有欺诈、剥削工人的兽性;比如愚昧、厚道的胡老三听天由命的本性和一点点觉醒的斗争性;还有天真、美丽的胡大妹,莽撞的解华德,还有自私却爱才的林矿长,这些基层人物形象衬托了领袖人物的风采,是他们使得影片更加厚重,使得“领袖与群众”不再是空洞的概念。
湖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来文充分肯定了影片人物塑造的成功,他说,主创人员们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感觉,展现出了年轻的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政治品格,为银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观摩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对影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安源和长沙作为影片中重要的两个对敌斗争战场联系不够紧密。这也使得穿行其间的毛泽东的故事难以说透;再有就是影片对劳工的生存状况虽然有所揭示,但是还不够深入;影片着力展现尖锐的阶级矛盾却在情感表达上还显得薄弱;影片中有些台词还显得比较生硬,反面人物多少还有点脸谱化。然而,瑕不掩瑜,《毛泽东去安源》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
专家们表示说,时代在发展,观众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艺术魅力会有更高的期待,所以主创人员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曾丽飞)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