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专题(其它) >

特德·莱昂西斯:拍中国的辛德勒名单

2011-08-12  本文来源于济南日报    作者:佚名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美国在线副总裁特德·莱昂西斯无意中看到张纯如遗作《南京大屠杀》,扉页上的那句“为什么美国对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知之甚少”对他触动很大,决定个人出资200万美元拍摄纪录片《南京》,片子在今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放映时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名单》”。莱昂西斯表示,希望在中国能有十亿人看到这部影片,了解这段历史。


特德·莱昂西斯



  《南京》海报

  2007年1月,由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特德·莱昂西斯个人投资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纪录片剪辑奖,4月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人道主义影片奖。7月在南京上映,出现了观众需排队提前买票和企业,个人包场放映的场面。
 
  8月6日,影片《南京》将登上泉城的大银幕。昨日,山东新世纪院线提前组织了一场看片会,缄默、压抑的气氛很快笼罩了放映厅。一组组血腥的镜头、一幅幅令人作呕的画面和一位位受害者痛苦的回忆,让观众如坐针毡,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让在场所有人震惊、愤懑、心悸、落泪……
 
  今年是“七七事变”暨南京大屠杀70周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2周年。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对今天的大部分世人来说,战争已是一段尘封了的历史,是一片消散了的烟云。时至今日,提及“南京大屠杀”这个词,每个中国人心底仍会感受到深深的刺痛。但南京大屠杀究竟怎样惨绝人寰,国人却很少有人能讲明白。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似乎远远不如西方国家对纳粹种族灭绝暴行认识的那样深刻。
 
  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到来之际,许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这段历史。国内陆续有《南京圣诞》、《南京!南京!》、《日记》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投拍或筹拍,而其中一部由美国人投拍的纪录片《南京》尤其引人关注,它被誉为一部“中国的《辛德勒名单》”.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作《南京强奸》后饮弹自尽的不幸身世,让制片人特德随后阅读了《南京强奸》和《拉贝日记》,他被这段自己前所未闻的悲惨历史惊呆了,决心制作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大屠杀发生时,一位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电影胶片,成为《南京》中最让人脊背发凉的片断之一
 
  2006年11月,关于影片《南京》投拍的消息刚见于报端,日本《产经新闻》马上就毫无根据地指控该影片是所谓中国“反日史观作家”著作的翻版。随后一些日本媒体也指责该影片为“反日电影”,是一个“反日的阴谋宣传”.随后,该片导演及演员的网上博客遭到了无端的谩骂和攻击。这些受攻击的博客上充满了所谓“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为宣传反日而编造的故事”的评语。为此,电影制作方不得不发表了《关于日本网民反对电影⟨南京⟩的恶意宣传和否认南京事件论调的共同声明》,声讨这种企图以谎言遮掩真相的恶意攻击。
 
  《南京》这部纪录片的诞生缘自一次偶然。2005年圣诞节,美国著名企业家兼慈善家、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特德·莱昂西斯在加勒比海度假。他在翻阅一份旧《纽约时报》时,通过一则讣告粗略了解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作《南京强奸》一书后不久便饮弹自尽的不幸身世。特德看完报纸后随手扔进了废纸篓里。但报纸没有掉下去,登有张纯如讣告的那一版露在外面。特德说,“每次经过这份报纸,她的眼睛始终盯着我”.于是特德回家后立即购买了《南京强奸》一书,并阅读了《拉贝日记》,他被这段自己从来不曾听说的悲惨历史惊呆了,并决心制作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他个人投资20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摄制组,邀请凭借《双子塔》获奥斯卡纪录短片奖的导演比尔·古登塔格和丹·斯图尔曼共同执导,并请来一批好莱坞一流演员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后代扮演几位关键的历史人物,让他们在舞台上朗读那些真实的信件、日记等珍贵文献,极富感染力。
 
  影片名为《南京》,其实并不是一部全景式纪录南京大屠杀过程的影片。它通过记述1937年末日军占领南京后,滞留当地的十几位西方人士出于人道主义建立起国际安全区,保护25万名市民免遭日军杀害的真实故事,从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7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浩劫。影片运用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和文献、当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以及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日军老兵的采访,仅从一个侧面揭开了那段惨烈历史的一角。既便如此,影片还未上映,便已遭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强烈抵制。许多参演及愿意提供素材的日本人迫于压力纷纷退出剧组,给影片的拍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南京》制片人特德·莱昂西斯回忆说:“我们的导演在日本搜寻肯于协助我们工作的老兵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很大。这些日籍员工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舆论和家庭的阻碍。我们也很理解这种情景。对于还有那么多愿意留下来并希望帮助我们完成这部片子的人,我们表示非常感谢。幸运的是,经过多次努力,最终找到了一些敢于站出来的智者与和平运动人士愿意帮助我们工作。很多老兵都认真回忆并实事求是地讲述了他们的真实经历。但是很少人对他们那时的行为表示出真诚的懊悔。”
 
  中方制作冯都表示:“作为个人而言,我非常感谢这些日本人能够有勇气站在摄像机前讲述当时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不想对日本老兵镜头前的表情和叙述妄加评论。无论他们是否有悔意,能够站在镜头前都是需要勇气的。我要感谢他们能有机会让我们听到战争另一面的故事,这对我们了解历史意义重大。”
 
  为了使这部纪录片经得起推敲,摄制组花6个月时间走访了6个国家搜集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寻访了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许多著名档案馆,也确实发掘了不少重要的历史资料。如一部1937年日本拍摄的庆贺占领南京的战争宣传片,大屠杀发生时,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电影胶片等等。这部粗糙的短片是《南京》中最让人脊背发凉的片断之一。
 
  一位美国观众说:“看过影片后,我感到无比沉重和沮丧。我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张纯如会在写成《南京强奸》一书后选择自杀。这段历史太沉重太灰暗,对每个人的内心都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常人无法承受的”;作为第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影片拷贝已捐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首次公映是在今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共放映6场,几乎场场爆满,震惊了5000位看片观众。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对于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更是知之甚少。看到胶片真实纪录下的杀人如麻的日本士兵、横尸遍野的南京城、烧焦的尸体、一排排被割掉的头颅、医院里惨不忍睹的伤员,很多观众都忍不住流出眼泪。纪录片从日军入侵前南京城的繁荣祥和讲起,与日军占领后形成强烈对比。一位纽约观众说:“看过影片后,我感到无比沉重和沮丧。我想我现在可以部分理解为什么张纯如会在写成《南京强奸》一书后选择自杀。这段历史太沉重、太灰暗,对每个人的内心都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常人无法承受的。”“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日本的战争暴行太让我震惊了。”一位完整看完纪录片的年轻观众说,“日本应该为它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深刻的道歉。”
 
  影片上映后,特德·莱昂西斯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接受采访时,特德谈及这部影片拍摄的意义:“《南京》是一部反战电影,它向世人展示了在遭受外国军队侵略时一个可怜的平民和一个无辜的阶级的人民所遭受的惊吓和痛苦,同时也显示出了个人的良善以及中西友好人士共同协作最终营救了25万人免遭杀害的英雄主义力量。它既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电影,又是一部反战影片,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这部影片是基于电影胶片、日记、书信和见证者,是来自西方、中国和日本人的见证,不包含任何我们工作人员的杜撰。我们仅仅是让当年的目击者告诉制作人员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观众了解一段事实。通过这两个串联在一起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大多数西方人,就拿我来说,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几乎是空白。对于这个被人遗忘的大屠杀,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悲哀的。所以如能把这段历史呈现给观众,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2007年7月10日,影片在南京和平影院第一次与中国观众见面。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地,南京人对这部影片有着特殊情感。影片上映短短几天,就从只有一个影院的一个小厅放映,到全市各大影院的几个大厅同时开放;从每天放映两场到单个影院一天12个场次……票房步步上升,南京市民向《南京》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一些企业、俱乐部也纷纷组织集体观看,包场票已售至8月,甚至还有许多南京市民自发捐款请周围的朋友或陌生人到影院去观看。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是所有观众都无法忘记的,那就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常志强老人的一段叙述,1937年的时候他才9岁,“当时日本人已经杀到了我妈妈的跟前,妈妈把两岁的弟弟死死抱在怀里……妈妈被刺一刀后,接着胸口又挨一刀。这时,弟弟拼命哭喊,被他们一刀刺中屁股,摔得很远。等我抱着弟弟跑到妈妈跟前,妈妈已经说不出话,只掉眼泪。她用最后的力气将自己的衣服撕开,让弟弟吃奶,伤口上还在汩汩地流血……”老人讲述这一段的时候,影院里十分安静,只听到老人悲愤的泣诉和现场观众轻轻的抽泣声。散场后不少南京市民说,看到这一段时,他们都哭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位谭先生说,“可是看到这一段,真的太揪心了。这部影片可以让每个中国人牢牢记住,中国人民曾经遭受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和刻骨磨难。作为一个南京人,我不能忘记它!”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捐赠了电影《南京》的拷贝。这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唯一对外赠送此片的拷贝。
 
  记者电话连线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他对记者说,这部《南京》的影片拷贝非常珍贵,纪念馆会珍藏并发挥其作用。目前,纪念馆正在扩建中,今年12月份新馆落成后会考虑开辟单独的空间,循环放映此片,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大屠杀的真实记录。朱馆长介绍说,以前纪念馆里播放的片子是多年前拍摄的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剪辑。“《南京》与纪念馆已经收藏的十几部相同题材电影有所不同,它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因此更为客观平实。”
 
  我们的《辛德勒名单》在哪里;历史已付出了惨痛代价,如今的我们应认真反思,应该去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南京》是首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我们自已的纪录片又在哪里呢?著名导演吴子牛先生曾执导过《1937南京大屠杀》,但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作品《辛德勒名单》相比,它显得单薄了许多。作为同样以战争期间种族灭绝为题材的作品,《辛德勒名单》在震撼心灵的人性挖掘和对战争的反思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影响力遍及全球。在《1937南京大屠杀》之后,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类似作品的问世。当美国人已经拿出了《南京》受到世界关注时,我们至今依然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在纪录片《南京》里有不少日本老兵的回忆片段,这些片段都是在日本拍摄的。镜头上,人们看到,这些日本兵用旁若无人的口吻回忆起当年烧杀抢掠的种种罪行,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悔意。一名日本士兵甚至把当年强暴中国妇女的经历当作一件有趣的事,一边笑着一边接受采访。影片中采访到的日本士兵,除了其中一位表情稍微显得凝重以外,没有一个表现出自己对那段历史和曾经在南京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忏悔。
 
  面对于这样画面,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也有应反思的地方?长久以来,我们似乎缺乏更为有效的方式来赢得更多世人的认同,以至于大部分日本民众至今不了解真相,少数极右翼分子至死不肯忏悔。
 
  正如影片片末所强调的:“《南京》并不是为了掀起反日情绪,而是为了反对战争。”只有更深入地了解自已的过去,才能清醒地面向未来。历史已付出了惨痛代价,如今的我们应认真地反思,应该去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林斌)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