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娘资料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偷渡到中国的越南女大都已结婚生子,这个群体在粤西至今没有官方统计数字,但绝不会是少数
她们的子女是学龄儿童,也是“三非”人口,由国籍而认定的就业、升学等让她们忧心忡忡,更担心“世代都是黑户”
她们仍在政策夹缝里生存,其子女获得“名分”的前提是她们原则上要被遣返回国,这考验着政府人口管理的智慧
“不知道该怎么办,读两年书回来做农民呗。”除去中国境内“三非”(非国籍、非公民、非人口)人员身份,14岁的莫水燕跟她的同学看不出任何差别,而她流利的普通话让小学校长都艳羡不已。
但她知道自己的特殊身份,因为母亲陈红文是“从越南过来的”。
陈红文还清晰地记得,十几年前她们进入中国时的那条河流。狠心砸下200元人民币,混在“有证件”的生意人中间,艄公便将他们摆渡到广西南部的东兴市,再由东兴散布于两广地区的某些县市。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越南籍的“陈红文们”,或者家境贫寒,衣食无着;或者年龄渐大,尚未成家。她们以打工为名,来到中国谋生,最后大都嫁到广东西部山区。
这个群体,至今没有官方统计数字。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仅在大同村,南方农村报记者就发现十几个越南女子。“在德庆县将近有100个。”多名知情村民称,在罗定、郁南和封开等靠近广西的县市,人数可能更多。
一封匿名求援信件
2009年12月,一封投寄到南方农村报的匿名信,将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公之于众。书信落款是,一个知情人代笔。字迹工整的书信中,“知情人”言辞恳切地写到——
他们是一群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现在和同龄儿童一起在学校读书,或将进入学校读书,但父母为他们的前途和未来多了一份特别的忧心——这是一群报不上户口的黑户籍儿童。没有合法身份证件,真不知道他们今后继续升学,就业该怎么办。
嫁到中国的越南女子在有了自己的小孩后,能够面对现实,在家里安居,和丈夫一起抚养子女。像这样的越南女子,据估计,在德庆就有近百人,其他县市更多。
她们中有些人虽然曾经一次或多次回越南探亲,但仍未能取得合法的婚姻证明。大部分越南女子一年辛勤劳动,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部分人的丈夫年龄较大,有的甚至已丧失了劳动能力。
(责任编辑:邹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