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新闻 > 热点聚焦 >

84.5%的人痛感社会缺乏勇气

2011-07-05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国青年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有人担心,“老好人”大量存在,导致没人愿意承担创新风险,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

老好人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处事圆滑、不讲原则、到处和稀泥的“老好人”。而且这种“老好人”往往能在评优、晋升等场合胜出。有人担心,“老好人”大量存在,导致没人愿意承担创新风险,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001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1.1%的人确认自己身边的“老好人”非常多或比较多,30.5%的人感觉一般,仅7.3%人的表示自己身边少有“老好人”。

  89.3%的人在评优或选举时支持过“老好人”

  北京某高校本科生王宇(化名)认为,“老好人”多,与我们“人情社会”的特点有关——情面比制度重要,关系比能力重要,“老好人”在这样的社会里就更能获益。“人们甘当‘老好人’,也是一种‘理性选择’吧”。

  哈尔滨某电视台员工刘先生觉得,单位里的“老好人”很吃得开,“他们很会处理人际关系,树敌很少,不论哪一派都更容易接受他们。所以他们经常在各种投票中得票数量名列前茅。”

  本次调查也证实,89.3%的受访者在单位、公司评优或选举时支持过“老好人”。

  湖南女子学院教授蒋璟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都会趋利避害,“老好人”善于将自己功利的目标掩饰起来,让人觉得没有威胁,自然容易被人接纳。“他们只栽花,不栽刺,遇到矛盾绕道走,是非面前不开口,谁也不得罪,人际关系虽然庸俗却也亲密和谐,许多人支持“老好人”,当然在情理之中。

  “其实,一定程度上是体制逼着人们去做‘老好人’。”刘先生感叹,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在现行体制中,特别是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里,如果锋芒毕露,就会受到排挤与压制,倒不如做个“老好人”,免得吃力不讨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曲庆认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老好人”,原因是当前许多组织中的管理考核制度出了问题。“许多单位的考核、评议,都是以定性评价居多,喜欢让同事们相互之间打打分、排排名、写写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人缘好的‘老好人’就会占尽优势,而个人的工作能力则很难在这种评价中得到反映。”
(责任编辑:邹玉玲)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