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坐落在楚州区东北桃花垠的一个三面环水的湖心半岛上。与淮安外国语中学相连。整个建筑造型庄严肃穆,形式朴实典雅,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有现代建筑特色,建筑的每个部分寓意深蕴,体现着设计者匠心独运,表达了亿万人民缅怀周总理的心愿。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在纪念馆的北侧还建有周恩来遗物陈列馆。专为纪念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而建,供广大的周恩来先生崇拜者拜祭。希望周恩来这座时代丰碑,能够激励中国的青年人,不断的奋发进取,为中华之崛起而奋起读书。
周恩来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而建立的一座大型纪念馆,是一座展现周恩来一代伟人风采的巍巍丰碑。
周恩来纪念馆于1988年3月在周恩来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对外开放。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周恩来纪念馆馆名由邓小平题写。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区桃花垠。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周恩来纪念馆馆区平面图呈等腰梯形,俯瞰全景,纪念岛和三个人工湖构成汉字忠字形。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总设计。设计曾获国家设计大奖,工程质量获国家建筑最高奖——特别鲁班奖。
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威望,独具特色的纪念性建筑,丰富的馆藏文物,优美的馆区环境,规范的管理服务,使周恩来纪念馆成为周恩来故乡淮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旅游胜地。开馆以来,周恩来纪念馆每年接待中外观众近100万人次,免费和优惠接待青少年学生团体和军人50万人次,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被中宣部确定并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9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0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如今,周恩来纪念馆已经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更多海内外游客的到来,瞻仰伟人的风采。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曲巷与红光西巷相会和处。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周恩来故居位于老淮安市,现淮安市楚州区附马巷7号,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与其二哥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绍兴人,曾任师爷,晚年捐了个知县,因前任拒不交印,正式上任时已病势沉重,不久就去世了,生前没有发家,仅用过去的积蓄和二哥合买了这处宅院。周恩来同志过继父母的住房。恩来的小叔你周簪臣结婚不到一年得了肺病,为给病者“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把不满周岁的恩来过继给小叔父为子。两个月后小叔父病故了,幼年的恩来就由过继母陈氏养育。陈氏善诗文书画,在文化上对恩来作了最初的启蒙教育。
周恩来同志二伯父周骏昂居住的院落。周恩来二伯父周骏昂居住的院落(故居西宅院),原系周恩来同志的二伯祖父周骏昂(号亥同)购置并居住过的院落,大门南向临局巷,共有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12间,是典型的苏北民居三过院的建筑风格,也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展览”、“瞻仰故居、怀念总理题词展”、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家字画展“、”周恩来同志外交风采大型图片展等众多陈列展厅。
院内左边为周恩来乳母的住房,右边为周恩来祖父的住房。周恩来幼年时的乳母蒋江氏出身于淮安一个劳动人民家庭,勤劳、善良。在恩来小时候,乳母就经常带着他到后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和讲述春种、夏锄、秋收、科藏的道理,使周恩来同志从小就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和二伯祖父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后院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后来由于周家境况衰落,未能建成后花园,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故居院内辟有周恩来生平史料展览室,陈列分五个专题:周恩来童年、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瞻仰故居缅怀总理、书画寄深情。三个展室共展出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照片、文物、书画等一百多件。
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周恩来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镇淮楼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驸马巷7号门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32间,占地1960平方米。
这里是举世敬仰的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是这位历史伟人一至十二岁童年生活的摇篮。如今成了国内外人士瞻仰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纪念地,是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是以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门评审确定的“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大门两丈见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来淮安做官时与其二哥周骏昂合买的。周攀龙祖籍绍兴,他到苏北淮安府山阳县初为师爷,在县衙做幕友,晚年谋得山阳候补知县,不久即病故。周恩来生父周贻能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最高学位,但为人忠厚,长期在湖北、天津和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工薪微薄,晚年随周恩来生活,曾在重庆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红岩村逝世,终年68岁。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万青选的爱女。他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调解纠纷。他20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务。婚后生育三子:恩来、恩溥、恩寿。
1898年3月5日晨6时左右,万氏十二姑在东宅院面南三间正房东屋,生下第一胎男孩。周贻能为新生婴儿取了个乳名“大鸾”,寄托了“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这个大鸾,就是后来成为“全党楷模”与举世敬仰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现在周恩来故居东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匾额,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辉。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大鸾刚满五岁就入家塾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恩灿、龚志茹、龚志蕙等。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
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的三间住房,东屋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西屋是父亲周贻能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从“诞生地”向西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两间“亭子间”便出现在眼前。这是周恩来的过继母亲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的住房。
周恩来不满周岁时,小叔父周贻淦得了疾病不久就离开了人间,恩来就一直跟着过继母亲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诗词、戏曲、小说和绘画,是个才学出众的女子。陈氏守寡后便把幼年的恩来当作生活的唯一希望与依靠,教他认字块、练书法,给他讲故事吟诵唐诗宋词,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乳母蒋江氏,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童年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与劳动技能。恩来九岁时不幸失去两个母亲,蒋江氏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因而恩来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亲切地称她为蒋妈妈。
在“亭子间”的北面,是三间祖堂屋,是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的房屋。在祖堂屋的西北边,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较大的园地,去曾有茅屋,种过瓜菜。在过继母陈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周恩来童年时曾跟随乳母蒋妈妈从这眼井里打水绕瓜种菜,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他在1958年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说:“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和过继母亲相继病逝,他的家庭也开始急剧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担早地落到童年周恩来的身上,他从家庭由盛到衰的境况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从此埋下了摧毁旧世界的种子,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被四伯父周贻赓接到东北去读书。大鸾从这儿起飞了,到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他离开故居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门南向,面朝局巷,现巳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恩来离开淮安后虽然从未回来过,他对大运河滋润过的故乡这块土地,对淮安人民的感情却很深,对故乡的建设一直十分关心。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给淮安县委的题词、写给县委负责同志的亲笔信及为《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等。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更加激起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早在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就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坍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以表达故乡人民的愿望。可是,当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维修费。并一再告诫在淮亲属,不准说出他住过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挂他的照片。当他听说不断有人瞻仰旧居时,就对亲属说:"把房子拆掉,就没人去了"。1958年和1960年,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周恩来总理在处理故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周恩来逝世后,1976年,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经省、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对周恩来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1978年底将故居恢复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旧貌,并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开放。迄今为止共接待了国内外瞻仰观众65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耀邦、乔石、张震等,以及3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外国朋友。
(责任编辑:艺端)
- 相关阅读:
-
江苏省:泰兴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7-0190周年庆:感怀峥嵘踏寻红色之旅
- 06-29中央苏区红色体验游:红星在我心
- 06-29新奇快乐:体验身体力行红色之旅
- 06-29这个暑假我们一起去红色夏令营吧
- 06-28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第三次联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