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面地道口
锅台地道口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冉庄人民与日寇艰苦卓越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冉庄始建于隋代,唐代植槐于街,宋朝一度繁荣,素有唐村宋镇之说。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军大举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冉庄一带人民开始挖地洞,最后挖成地道。根据战争需要,地道逐步延长,最后挖成户户村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在抗战时期全村450户,当时地道口405个,其中用于作战的地道口30个,通往外村突围的地道口3个,其他地上地下各种作战工事140处。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1938年秋,原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曾来到冉庄,在抗日村公所收编了"清苑县西片联庄会",把5000余人的杂牌武装改编成人民自卫军,扩大了抗日力量。中共清苑县委、县政府,以及九地委城工部,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都曾先后驻冉庄办公;清苑县人民武装委员会长期驻冉庄指挥地道斗争。
(责任编辑:黄小丽)
- 相关阅读: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7-0190周年庆:感怀峥嵘踏寻红色之旅
- 06-29中央苏区红色体验游:红星在我心
- 06-29新奇快乐:体验身体力行红色之旅
- 06-29这个暑假我们一起去红色夏令营吧
- 06-28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第三次联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