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今日话题 >

红歌为什么能唱红?

2011-05-04  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    作者:邹玉玲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人民日报》在四版“人民论坛”专栏中刊发了《红歌为什么能唱红》一文。文章对“中国红歌会”的创意和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深刻分析了“中国红歌会”近年来“红”透荧屏、“红”遍中国的原因。

  200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在四版“人民论坛”专栏中刊发了《红歌为什么能唱红》一文。文章对“中国红歌会”的创意和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深刻分析了“中国红歌会”近年来“红”透荧屏、“红”遍中国的原因。

  11月26日晚,人民大会堂座无虚席,首都各界人士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欣赏中国红歌会。场上,30多名优秀红歌手和600多名演职人员齐声高唱红歌,气势磅礴。场下,掌声雷动,观众陶醉其中。

  “中国红歌会”节目自2007年举办以来,全国共有13万多人报名参与,3000多人通过江西卫视荧屏演唱红歌,收看节目的观众超过2亿,100多万人次通过短信、电话、网络表达对红歌会的喜爱,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

  人们在探究,是什么力量使红歌引起强烈反响?

  红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围绕某个主题创作而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部《黄河大合唱》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曾鼓舞多少有志青年投入建设祖国的热潮;一段《春天的故事》又让多少人回忆起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勃勃生机。可以说,红歌影响了几代人,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对于中年以上的观众来说,唱红歌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是对激情年代的怀念。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心底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一致的,对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而催人奋发、感人肺腑、激人坚定的红歌会所表达的对革命英雄的崇拜、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正是代表了这样一种主流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红歌会为什么会受到各阶层、各年龄段观众广泛欢迎的根本原因。

  红歌会为人们燃烧理想、释放激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人们把内心那种阳光的、高尚的、健康的、主流的东西表达出来。一个民族需要凝聚力,一个国家需要蓬勃向上的精神,一个社会需要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红歌会正好体现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共同的追求。唱响红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打造软实力、凝聚民族力量,抒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特殊的意义。

  红歌会自创办以来,立足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地位、职业,只要喜爱红歌,都可以报名参加。参加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也许他们没有出众的外表,更没有动人的嗓音,但他们大多对红歌有一份深深的挚爱,有一种令人感动的红歌情结。

  “中国红歌会”与其它选秀节目不同的是,选手淡漠了功利意识,更没有一些选秀节目为博眼球而出位、低俗的现象。虽然红歌会中也有海选、几进几的选秀元素,但它和其它选秀节目在美学形态、情感价值方面是完全不同的,红歌会不仅是一个歌唱比赛,它也是依托红色资源,通过电视歌唱活动唤起人们红色记忆,拓展当代红色主题的有益探索。

  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这是红歌会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而如何营造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打造更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名品牌,依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