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今日话题 >

搞旅游不能老在门票上打主意

2012-04-28  本文来源于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石念军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今年“五一”,很多出游的人们又要多花钱了。据报道,随着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的到来,全国部分景区门票近期已经开始上调。而据统计,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今年“五一”,很多出游的人们又要多花钱了。据报道,随着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的到来,全国部分景区门票近期已经开始上调。而据统计,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又是涨价。自“黄金周”政策执行以来,国内旅游景区门票的连番上涨,早已让人无从计数。相对记忆犹新的是,几乎每逢涨价,普遍的社会舆论都是好一番口诛笔伐。叹只叹,无论舆论怎样评弹,门票价格的上涨态势始终未见逆转。

  为什么舆论汹汹却叫停不了景区涨价?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在旅游逐渐成为公众普遍认可的一种休闲方式时,以唯一性为特质的有限旅游资源,实际决定了公众很难做到“用脚投票”。比如张家界、九寨沟,若说“愿来不来”,简直就是抬杠。其次,门票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景区运营方和政府主管部门共享的利益板块,局部利益一旦结盟,公众若要撼动断非易事。

  不对等的力量对比一方面导致景区价格连番上涨,另一方面公众也只能被动接受。原本就带有极强的公共属性,依托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等既有公共资源而成的旅游景区,就此成为伤及公共利益的经营项目。

  纵观旅游市场上的一些著名景区其实不难发现,名山大川也好,历史名人故居也罢,绝大多数都应该是中华民族全民共享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文化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以市场的方式运营管理一些名胜古迹资源,从保护自然环境挖掘历史资源的角度看,本无可厚非。但打着保护的幌子,以公共资源谋利,实际上已经把公共资源变成了部门禁脔。

  其实,国家发改委推行的旅游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的限制性政策,以及公益性景区的涨价听证制度,都是对公众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但听证制度在操作中往往是“只听不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实际落入“三年必涨”怪圈,既有事实清晰表明,一旦旅游景区和旅游管理部门达成利益结盟,社会舆论对景区涨价行为的影响几无实效。这就是为什么舆论连连喊打,门票却节节上涨。

  公众舆论拦不住景区涨价的冲动,地方政府当有作为。众所周知,旅游产业的特性决定了,门票收入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只占到很小的比重,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更多是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整体旅游经济链条实现。因此,超越主管部门的局部利益,站在地方发展的高度上关切景区门票上涨行为,不仅是政府部门对民意的积极呼应,也是对地方发展的良性规划与调控。

(责任编辑:徐科军)
相关阅读: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