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网友拍案 >

别叫“孔融让梨”禁锢了思想

2012-04-23  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陈尧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赞成者和批评者各执一词、立场坚定。不过笔者觉得,我们与其仓促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和观点,不如先厘清事实与价值这两个概念。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赞成者和批评者各执一词、立场坚定。不过笔者觉得,我们与其仓促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和观点,不如先厘清事实与价值这两个概念。

  事实与价值,是价值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一般而言,事实是客观的、唯一的,关于事实的具体判断存在真假、对错之分;价值则是主观的、多元的,关于价值的具体判断几乎涉及真假、对错方面的问题。前者如“孔融让梨”这个广为流传,并且得到普遍认可的历史典故;后者如“孔融让梨”是好的、应该的、值得学习的。

  具体到“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它更像是一道“价值判断”问题,而不像是一道“事实判断”问题。从这个层面上看,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判错的。老师之所以给其“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关键原因还在于搞混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错把榜样和尺度当成了标准和标尺。

  真正值得强调的是,这与价值的多元性并不矛盾,一个社会需要充满活力的个体,更需要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否则,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成为奢望,我们的幸福生活必将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

  由是观之,尽管“我不让梨”的回答不应该判错,尽管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是“道德圣人”,但不容否认的是,“孔融让梨”折射出的谦让和礼貌,闪烁着人性的善与美,值得传承、弘扬与学习。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

  不论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对于那些“不让梨”的学生,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育理念,杜绝把价值标尺绝对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

  更重要的是,必须超越学生回答的对错之争,一边褒奖孩子的诚实品质,一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懂得基本的是非观念,学会谦让和礼貌。倘若如此,于国于家于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总而言之,“孔融让梨”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善、之美是应当彰显、值得学习的。

(责任编辑:邹玉玲)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