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观点 > 网友拍案 >

重点大学农村学子少拷问教育公平

2011-08-08  本文来源于观点中国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重点大学农村学子比例下降,已经为我们的教育不公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改变当前不公的教育体制,农村大学生比例还会继续下滑。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教育的公平就是最大的公平。如果教育都不公平了,社会何来公平?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8月6日《重庆晚报》)
 
  近年来,农村大学生比例大幅下降,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更是急剧下滑。人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当前重点大学农村学子比例下降?重点大学农村学子比例下降,谁之过?笔者认为,当前重点大学农村学子比例下降折射的是教育不公。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打造“地方名校”、“地方强校”,一味地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城市的重点中小学,而对农村教育投入寥寥无几,城市学校有着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农村则相反。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教育质量显然无法和城市重点学校相比。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农村学子早早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次,目前高考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等政策对农村学生越来越不公平。近年来,高考加分者多为官员子弟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保送、自主招生名额也多出自超级中学。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还有,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歼十,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加分政策、自主招生早已成了某些官员子女通向重点大学的一条捷径。
 
  还有,就业环境不公。现在,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但对那些有钱、官员子女来说,那就不一样了。目前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学的好不如生的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官爸爸!”近年来,“萝卜招聘”等丑闻不时被媒体曝光,同样一所大学毕业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就业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如此不公的就业环境,必然导致农村大学生比例的下降,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公平的就业环境,上不上大学都是一个样。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由此看来,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是成正比的——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重点大学农村学子比例下降,已经为我们的教育不公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改变当前不公的教育体制,农村大学生比例还会继续下滑。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教育的公平就是最大的公平。如果教育都不公平了,社会何来公平?
 

(责任编辑:肖稀君)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