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澜是浙江临海人,1925年在当地学校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在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他反对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积极参与斗争,王明怀恨在心,污蔑他为"托派分子"。
中央苏区相识,同遭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排挤,携手农村调查,合写《怎样分析阶级》,结下患难之交王观澜是浙江临海人,1925年在当地学校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在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他反对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积极参与斗争,王明怀恨在心,污蔑他为"托派分子"。
1931年初,王观澜奉党组织召唤,秘密回国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曾任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长,主编党的机关报《红旗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指派他主编《红色中华》,担任总编辑。
当时,王观澜和毛泽东的住处仅一墙之隔。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毛泽东,经常到《红色中华》编辑部去看望大家,指导工作,同王观澜促膝谈心,交换意见,两人成了知心朋友。
后来,中央苏区领导层在斗争方针上出现分歧,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上风,排斥毛泽东的领导。
王观澜站在毛泽东一边,支持他的正确意见。此举引起坚持"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者的不满,他被强行开除党籍,撤销了《红色中华》总编辑的职务。
毛泽东将王观澜留在中央政府土地部担任秘书工作,并向中央组织局领导表示:在中央政府工作,需要解决王观澜的党籍问题。
随后,毛泽东用中央政府的介绍信,派王观澜作为中央政府代表到各地检查工作。
面对"左"倾错误的强大政治压力,王观澜的革命意志毫不动摇。他不怕戴"狭隘经验主义"、"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毅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叶坪乡,进行"查田"试点工作。
当时,他们二人思想路线一致,政治观点一致。受打击排挤期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常常结伴同行,坚持走村串乡。夜晚,两人提着油灯,边走边说,一道深入农村宣传农村阶级分析的道理,组织农民学会农村阶级分析。后来,王观澜干脆把铺盖搬到农民家中,同农民群众朝夕相处,了解的情况更多、更细、更实,毛泽东深为赞赏。
叶坪乡查田试点工作的胜利,在苏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广泛欢迎。
与此同时,王观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抓紧时间认真总结叶坪乡查田的经验,起草了以经济剥削占有比重作为划分农村阶级基本标准的文件。毛泽东看了很高兴。他以原稿为基础,进一步加工修改,定稿为《怎样分析阶级》,由当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通过颁布,作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又改名为《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由于这篇光辉著作是毛泽东和王观澜在政治逆境中患难与共、密切配合、相互合作完成的,所以毛泽东总是念念不忘,经常向别人介绍是他"和王观澜同志合作写的"。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毛泽东、叶剑英、李富春等人据理力争,王观澜终于恢复了党籍,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
长征途中征粮,王观澜不幸染病;到达延安住院治疗,毛泽东亲切探望,多方关照,题词勉励:既来之,则安之
1934年10月,王观澜踏上了长征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被重新确定,中共中央任命王观澜担任中央工作团主任。到达越西后,遵照刘少奇的指示,他在当地帮助三军团发动彝族群众组建游击队。不久,因国民党大批军队逼近越西,他带领部队主动撤出县城。此时,一位彝族战士奉毛泽东之命,正挥鞭策马匆匆赶来给王观澜送信。
那是毛泽东的亲笔信,指示他率领部下北上追赶中央部队,说明红二团将在大渡河的富林渡口接应他。
他了解毛泽东的意图,随即快马加鞭,火速赶往泸定桥。在何长工的接应下,他们顺利通过铁索桥,及时追上了中央部队。
在翻越第二座雪山的进军过程中,为了保障红军能顺利过草地北上抗日,王观澜奉命筹集粮食。他四处奔跑,衣服和鞋子都破了,脚趾头露在外边,严重影响走路。加之身染重病,处境极度困难。幸好,途中巧遇毛泽东、林伯渠、徐特立等人,毛泽东将自己从江西苏区带来的一双新布鞋送给王观澜,徐特立和林伯渠则分别送给他一条裤子和一块油布。长征后期,王观澜正是身披林伯渠送的油布,腿穿徐特立送的裤子,脚蹬毛泽东送的布鞋,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千难万险,才顺利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设立西北办事处,王观澜担任土地部部长和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统战委员会,王观澜担任常委,同时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副书记和统战部部长。
在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王观澜全身心地投入边区统战工作。当时,王观澜虽然只有30多岁,但因长征途中患了肠胃病,身体极为虚弱,工作一累就会犯病。
王观澜的病情不断加重,却仍然坚持工作。夫人徐明清焦急万分,忧心如焚,担心他虚弱的身体会彻底被拖垮,无奈中只好向毛泽东求援,请他出面帮助做劝说工作。
毛泽东十分同情和支持徐明清,随即把王观澜找去,关切地问:"观澜同志,你每天都是怎样做工作的呀?"王观澜实话实说:"每天无论工作怎样多,我总要处理完毕才睡觉。"毛泽东听后善意地劝道:"做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像你这样怎么行呢?我们要让懒人学勤快,让勤快人学巧干。"如此亲切的谈话,让王观澜和徐明清夫妇深受感动。
王观澜的身体毕竟太虚弱,最终不得不住进延安郊区的中央医院治疗。
毛泽东对老战友十分关心。一天早晨,他在傅连暲陪同下,从杨家岭出发,徒步走了五六里山路,涉过一条河,专门到医院探望躺在病床上的王观澜。
此事距今虽然已有60多年,但那感人的场景却深刻地留在王观澜夫人徐明清的记忆里。提及往事,老人总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她说,王观澜长期严重失眠,面容憔悴,头疼难忍,在床上无力动弹。毛泽东悄悄地走到病床边,坐在一张狭长的木板凳上,拉着老战友瘦弱的手,亲切地安慰说:"观澜同志,不能睡就静静地躺着,不要着急,总会睡着的。"他嘱咐医院领导精心治疗,劝慰徐明清要宽心,照顾好王观澜同志。
那次探望后,毛泽东仍惦念着王观澜的病情。1941年12月16日,又特地派叶子龙到医院送去一封信。徐明清打开一看,发现是毛泽东用毛笔写给王观澜的一幅题词:
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到最后战而胜之,这是对付慢性病的方法。就是急性病,也只好让医生处治,自己也无所用其着急,因为急是急不好的。对于病,要有坚强的斗争意志,但不要着急。这是我对于病的态度。书之以供王观澜同志参考。
1945年,初春来临,王观澜病情好转。毛泽东闻讯后,立即赶来看望。他发现王观澜能下床走动了,极为高兴,热情鼓励王观澜坚持锻炼身体,争取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糟糕的是,此时他又拼命看文件,读书,一心想弥补失去的时间。由于精力、体力消耗超过限度,"七大"召开前夕,他旧病复发,而且比上次更为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未见好转。手不能抬,腿不能伸,只有心脏尚有微弱跳动,情况万分危急。苏联派驻边区的医生别洛夫无奈地告诉徐明清:"王观澜活不了一周,准备后事吧"。
徐明清伤心透了,顿时黯然泪下。她含着泪水,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充满悲伤情绪的信。
此时,蒋介石正抓紧时间部署全面内战,毛泽东的工作相当繁忙,但接到徐明清的信后,于1946年4月14日回信说:
明清同志:
你的信我们都看了,甚为感动。观澜同志的病情如此,当然使你难过到这种程度;但是一种事实到了面前,如果是无可如何时,再急再痛也无益,只好承认事实,而客观地对待之。何况观澜的病不一定是你所说的那样,不一定不能救。……请你代我们问候观澜同志。
据徐明清回忆,当时,延安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封锁之中,物资供应严重不足,生活条件极端困难。但党中央对王观澜的关怀无微不至,组织医务人员千方百计抢救、精心治疗,组织中西医专家会诊。
毛泽东更是体贴入微,他知道王观澜的肠胃消化不良,特地把自己平时土法烤馒头片的铁鏊(现存延安历史博物馆)送去。因王观澜手脚发凉,头晕失眠,他又把自己用的热水袋、体温表、西药针剂和葡萄糖粉送去。
在党中央、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和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王观澜极度虚弱的身体,竟奇迹般地逐渐好转。1946年秋高气爽之时,他开始练习走路,而后练习爬山。
第二年,国民党调动大军向延安大举进攻,我军实行战略转移方针,党中央机关暂时撤离延安。
党中央安排王观澜夫妇等先行一步,指派民工用担架抬着王观澜渡过黄河,转移到晋绥一带的安全地区继续疗养治病。
他们在山西临县和兴县的张家湾住了一段时间。那时,康生正在那里搞土改试点。王观澜一向关心农村工作,身体刚刚好转,他就闲不住,经常找农村干部和农民交谈,了解情况。
从谈话中,他了解到康生搞的土改试点"左"得出奇,不仅把地主、富农消灭肉体,而且将富裕中农、中农也扫地出门。一个地主老婆无路可走,被逼无奈跳黄河死了;晋绥分区参议会副会长、开明绅士刘少白,也被拉到街上游斗;他们还强迫开明绅士的儿子牛荫冠(后为我党部级干部),拉着地主成分的父亲游街……这些都严重违反了我党的土改政策,破坏党的统一战线,对外影响很坏。
王观澜十分气愤,立即把驻村土改工作队队长找到床边说:"这样扩大打击面,侵犯中农利益是不对的,是不符合中央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土改政策的。对地主不能乱打、乱杀,实行肉体消灭。你们还要仔细学习《怎样分析阶级》,掌握好党的政策呀。"不久,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也渡过黄河来到兴县,住在晋绥分局蔡家崖。病在床上的王观澜闻讯后,心情振奋。随即让徐明清从留守处借了一匹枣红马,骑着赶往蔡家崖,代他向毛泽东反映上述种种情况。毛泽东听得很认真,气得从椅子站起来,在窑洞里踱了几圈,然后愤怒地说:"把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派到农村去,名之曰锻炼锻炼,实则上是去害人!"
谈完工作,毛泽东转而又关切地询问王观澜的病情,徐明清汇报说有所好转。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次一定要好好休息,一定要等病好后,才能让他工作,不能再像上次那样了。"徐明清感激地说:"主席,观澜说是你和战友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啊!他只有为党多做事情,才能报答你们的恩情。"
毛泽东笑着说:"观澜同志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战胜疾病归根到底还得靠内因嘛!"
据徐明清回忆:那天,谈着谈着,不觉已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毛泽东特意留她吃饭。正好周恩来也来了,也被留下共餐。毛泽东介绍说:这是王观澜同志的爱人徐明清。接着,又说:"《怎样分析阶级》那篇文章,就是我和观澜同志合作写的。"看来,毛泽东对当年在中央苏区和王观澜合作写《怎样分析阶级》之事,印象极深,看得很重,一直念念不忘。
饭后,毛泽东提笔给王观澜写了一封信,建议去苏联治疗,并提出:"待秋季你到五台区,如果平绥路打通,路上好走,即可和那边(苏联)交涉前往……"
王观澜赴苏治病,回国后致力于农村工作。面对"左"倾歪风,他致信毛泽东,大胆直言,痛陈时弊
1949年春天,王观澜夫妇就要启程出国了。当时,王明正在莫斯科,在苏联仍有影响。王观澜考虑到历史上的恩怨可能会给他带来麻烦,故而请求党中央就"托派"问题有一文字结论,以防万一。
4月6日,毛泽东指示党中央发电文:
(一)王观澜同志过去在莫斯科学习时,留莫支部曾怀疑他有托派嫌疑,并无事实根据。回国后在中央苏区工作时,又被开除党籍,是错误的处置。因此,王观澜在政治上是可靠的,应为党所信任。
(二)王观澜同志过去曾为党、政做了有益的工作,在工作上表现了他的能力和坚定,中央希望王观澜同志出国安心治病,病好后回国工作。
一个月后,王观澜夫妇满怀喜悦之情,在有关人员陪同下顺利到达莫斯科。这是王观澜18年后重返苏联。苏联医生通过检查,发现病情严重,立即送往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
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经中央同意,他们回到祖国。
王观澜到中央政策研究室任副主任,从事调查研究工作。后来,中央安排他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会同年迈的民主人士、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开展工作。他热情很高,不久即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农业工作的报告》,后来又参与起草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农业部分。
由于工作繁重、过度劳累,王观澜的旧病又复发了,而且比过去更严重。
中央让他住进北京医院动大手术,彻底治疗。这次,他的身体恢复得很好。事后,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身体之所以还能起来工作,不能不深深地感谢毛主席,感谢少奇、恩来、陈云、富春、尚昆等中央和地方许多负责同志的帮助,感谢卫生界积极负责,尽力设法治疗--最后一次在中央、总理和傅连暲同志的直接关注和支持下,动了手术,治了病根。"他幽默地称自己是一个"棺材漏",同死神擦肩而过。
1954年秋天,王观澜完全康复后,中央任命他为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他积极支持邓子恢副总理稳妥地发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4月,他带领工作组到浙江临海等县农村调查研究,为农民算了一笔账,发现实得原粮和副业生产收入比上年下降很多。回京后,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如实反映情况,并建议:"我们党的许多负责同志,尤其是领导财经工作的、领导城市工作的同志,最好也抽出一些时间,到农村去看看。"
毛泽东十分重视,随即批转全国各地,指出:"为农民算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王观澜同志报告中所述临海县的情况,是农民不能增加收入的情况,如果这种县多了,则事情未可乐观,值得严重注意。"
1958年,全国又掀起"大跃进"的浪潮,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盛行一时。河北徐水县人民公社亩产超万斤的消息,成了《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头脑清醒的王观澜不信,他随邓子恢副总理驱车前往徐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两人不约而同地认为情况很不正常。王观澜说:"亩产几万斤,不可能,也不符合当前的科学水平。"
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他再次表示:"这是主观愿望啊!有些东西,不要说科学知识,连农业常识都没有了!"他从中央苏区起就搞农村工作,熟悉农业,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深知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祸国殃民,危害极大,不可等闲视之。
1961年春节,王观澜应邀到中南海怀仁堂参加文艺晚会,正好遇上毛泽东。老友相见,分外高兴。毛泽东热情地拉着王观澜的手,让他坐在自己身边,询问他的身体情况及徐明清和孩子们的情况。然后,毛泽东开玩笑地说:"进城以后,你不来看我了,咱们疏远了。"毛泽东如此亲切、热情,王观澜深为感动,内心很不平静,几次想向毛泽东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但又觉得在那样的场合谈问题,不太合适,欲言又止。回到家里,反复思量,觉得还是通过写信反映情况比较好。
那时,全国政治气氛仍然严峻,家里人劝他少说为佳,免得招惹麻烦。他全然不听,慷慨陈言:"我是共产党员。说是为人民服务,现在服务什么?最多丢官,我是豁出去了!"
1961年1月25日,由徐明清执笔,他俩以徐明清的名义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他说一句,徐写一句,直抒己见,痛陈时弊。内容如下:
主席:
昨天晚上,王观澜见到主席,主席还记得明清,我很感激,也很感动。王观澜病重时,主席给以极大的关怀、帮助,我们才有今天。毛主席的英明伟大,在中国革命中的舵手作用,将永载史册。最近一段时间,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精神苦闷。一些字义、概念都模糊了:左和右、好和坏、真和假、是和非、快和慢、多和少、敌和友、公和私、大和小、上和下、进和退、黑和白--广西二三千,震动那么大。如果二三万、二三十万、二三百万,或者数目更大,面积更广,又怎样呢?浮夸是害人之本,欺骗是万恶之源。主席处世英明,处处争取主动……李讷怎样?李讷应改为毛讷了吧!
信写好后,没有直接寄给毛泽东,怕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当做普通来信来访处理。王观澜特意让徐明清写了几个信封,外边信封写叶子龙收,里边信封写毛泽东收。
大家没有想到三天后奇迹出现了,毛泽东读了信后,从中南海给王观澜打来电话说:"信收到了,谢谢!"
不久,毛泽东要求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他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的传统的。最近几年,调查做得少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请同志们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他还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急,可能要搞半个世纪。今后搞几年慢吞吞,指标不要那么高,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
王观澜夫妇目睹毛泽东胸襟如此坦荡,重视老战友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正视问题,采取果断措施,纠正错误,迅速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深受鼓舞。两人走出了长期困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王观澜是个意志坚强的人,尽管身体不好,时不时住院治疗,但只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要出院工作,经常深入到农村调查研究。他长期从事农村和农业工作,喜欢同农民打交道,熟悉和热爱农村、农业、农民。中央机关曾一度流传我国领导人最懂得农村、农民的有三位:毛泽东、邓子恢,还有一个就是王观澜。196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部被解散,新成立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中央任命王观澜为副主任。1964年,他又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高等院校首当其冲,王观澜被农大红卫兵作为"走资派"打倒,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天天押着他在市里批斗、游街。北京市造反派召开数万人"批斗彭真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大会",也把王观澜作为"集团成员"拉去批斗。康生甚至指示红卫兵:"王观澜要开大会斗六次。"王观澜的妻子徐明清也被作为叛徒隔离批斗。
无奈之中,徐明清曾向江青写信反映情况。岂料对方冷若冰霜,置之不理。王观澜只有默默地忍受着无情批斗的痛苦。不久,周恩来从农林口联络员那里了解到有关情况,立即指示农大红卫兵恢复王观澜的自由。于是,61岁的王观澜一边写检查,一边参加劳动,一边锻炼身体。每天清晨,人们在农业大学附近的马路上,总可以看到一位老人一步一个脚印迈步前进,坚持长途行走,毫不气馁。他就是王观澜。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提出把王观澜"解放"出来,参加工作。然而,一些人却把那些将王观澜定为"死不改悔走资派"的材料报上去。周恩来极为生气,逐一批驳说:"王观澜是好同志,有错误可以批评,但不能打倒!"
第二年春天,原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不幸去世。在八宝山的追悼会上,周恩来看到了多年不见的王观澜。他心情沉痛,紧紧握着王观澜的双手,关切地说:"身体不错吧!没有浮肿吧!可以工作!可以工作!可以工作!"周恩来连说了三个"可以工作"。
事后,王观澜作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开始工作。王震和王观澜等都是业务组成员。他们经常深入各地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断向周恩来汇报。
1974年春,"四人帮"居然掀起一场"批林批孔"运动,矛头指向重病在身的周恩来。王观澜非常气愤,愤而写下诗词:青山绿水迎春游,万水千山一叶舟;惊涛骇浪心弦战,白天作梦骂孔周。
粉碎"四人帮"后,王观澜担任农林部的顾问,他不顾年高体弱,经常深入农村调查。1981年9月至11月,他带领工作组在河北保定、安国等地连续考察两个多月,亲自起草调查报告,接着又赶回北京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12月23日,因再次发病而被送进医院。1982年1月,王观澜在北京病逝。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 相关阅读:
-
追忆王观澜
丈夫王观澜为她改名
王观澜两谏毛泽东
毛泽东探望病中的王观澜
社区热贴
- 12-06
- 装修 fff - 博文预览
- 12-06
- 家具 家居装修六步骤(上) - 博文预
- 12-06
- 家具 家具店名
- 11-11
- 北京台湾士林生煎包单人餐
- 08-29
- 高精图:中国军方首次公开夏级战
- 08-29
- 实拍朝鲜海军妹妹
- 06-01
- 当雷锋遇上素颜宅男女神
- 05-27
- 为人处世72招
- 05-27
- 51条经典红段子
- 05-27
-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