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王观澜

2009-10-07  本文来源于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是我市建立中国共产党80周年,也是我市革命老前辈王观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子。虽然王老因患胰腺癌于1982年1月19日被夺去了生命,离开我们已将近25年了,但王老生前的音容笑貌和他在革命生涯中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艰苦奋斗的磨炼精神,实事求是的调研作风、爱民如父的民本观念,清廉俭朴的革命本色、平易近人的和蔼亲情,仍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并成为我一生学习当好公仆和保持晚节、生生不息的榜样力量。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是我市建立中国共产党80周年,也是我市革命老前辈王观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子。虽然王老因患胰腺癌于1982年1月19日被夺去了生命,离开我们已将近25年了,但王老生前的音容笑貌和他在革命生涯中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艰苦奋斗的磨炼精神,实事求是的调研作风、爱民如父的民本观念,清廉俭朴的革命本色、平易近人的和蔼亲情,仍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并成为我一生学习当好公仆和保持晚节、生生不息的榜样力量。

  最近,当我翻阅王老给我留念的几张老照片,重读毛泽东选集有关章节,联系王老夫妇文集和浏览报刊剪贴的有关史记,走访其亲友、拜谒"思澜亭"纪念碑,使我浮想联翩,不断映现出遇见王老生前的种种情景。

  当读到毛泽东同志1941年12月16日写给王老"既来之,则安之……"15言113字的劝慰短信。这是因当年王老参加筹备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会,为会议准备统一战线工作报告而积劳成疾,累倒住在延安中央医院里,当毛主席闻讯后一早从杨家岭走了五六里山路,赤脚涉过一条小河来到医院看望时,从交谈中,得知王老几天几夜不能睡觉,是重病在床,还日夜担心岗位上工作的着急,劝慰后不放心而针对写的。当我又看到1935年6月,王老跟随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过草地北上抗日,担任中央工作团主任,负责筹粮工作,因繁重工作和劳累,加上断粮,以病马肉充饥而被感染痢疾,致使一夜拉屎57次,还坚持爬越两座雪山,行程100多里和一生由于极度劳累虚弱造成几患重病、七遇险情的历史纪录时,使我联想起几次拜会王老时所见的消瘦身形,也加深了我对王老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苦度长征艰辛岁月的磨难精神的认识,更加肃然起敬。当浏览到王老在苏联和在苏区工作中,曾三次受王明、康生的诬蔑,所谓"托派嫌疑"而被撤职和开除党籍,而王老一直坚持以事实辩解,不断向中央写报告,争得在毛主席主持下得以平反。在"文革"中,又由于在康生的指使下遭受六次批斗、关"牛棚"、受审查,被责令检查交代所谓"罪状",尽管多次被迫"检查"都难以通过,但王老一直来坚持相信党组织、相信人民,始终保持着对党组织和革命的信念,从不消沉,也很少向儿女们发泄不满,以避免他们政治阅历浅而产生别的念头。他一方面坚持每天早晨长途步行锻炼身体;另一方面经常学习,保持革命的乐观精神对待"文革"。1974年春,在"四人帮"借批林批孔把矛头指向周总理时,王老私下写了一首打油诗:"青山绿水迎春游,万水千山一叶舟,惊涛骇浪心弦战,白天作梦骂孔周。"最后王老由于得到周总理等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获得了新生。这一切,足见王老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革命乐观精神。

  在看到金津(即邵全健)同志写的《王观澜二三事》短文中,记载王老曾于1933年10月,任"查田"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时,在苏区叶坪乡负责"杳田"的试点工作中,为纠正其土地改革中所发生的偏向,而替毛泽东同志起草过《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的初稿;在《王观澜文集》中刊载了为土地部起草的《为"查田"运动给瑞金黄柏区苏的一封信》和原载于1933年7月13日《红色中华》第95期的《应慎重决定阶级成分》的建议文稿等,使我回忆起曾参与1962年春王老来临海故乡探亲接待的交谈中,事事关心"三农"的提问,细细探究的调研作风,再联想到解放初自己在搞土改时,能有划分农村阶级的明确政策界限,在农村合作化和大跃进时出现的"浮夸风"、"统调风"时,毛主席能于1959年4月29日发了《党内通信》和于1962年1月30日召开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作了激动人心的讲话,毛主席讲话后,很快地在全国纠正过来,现在看来,同王老当时不计个人得失"三谏"毛泽东有关(1956年6月12日《关于江苏、浙江两省农村情况》)、1962年1月25日通过夫人徐明清写信的名义,用三层套信寄给毛主席《一封先为人知的信》。毛泽东同志经许多转折收到信后很重视,先后曾批示:"为农民算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亲自打电话给王观澜同志说:"你们的信收到了,谢谢!"并在中央七千人大会前夕的一个晚上,请王观澜同志去钓鱼台一趟。这一切,充分说明毛泽东同志的英明指示和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并取得革命的众多重大胜利,都与王老等许多老同志事前认真地调查研究、忠诚地如实反映,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谋、作出重大贡献分不开。同时,也有力证明王老视"三农"为命根,为"求真"甘舍己的高尚品德。

  当看到王老1980年4月在仙居考察农田水利情况时,他为正在修建的水电站题写了:"穿山不怕山高,架桥不怕水深,工作不怕艰险,美景良宵在前。"事后,王老关切地向胡耀邦书记提出在全国安排十个中国式的农村基本电气化试点县,并当即给时任电力部长的李鹏同志写信反映仙居的情况和要求,终于得到李鹏的回信,拟在全国开展第一批十个试点县工程,仙居也幸运地被列入试点县名单。王老返临海老家后又为其外甥写了《书赠桂明》的打油诗:"离别故乡情依依,瞬息之间过古稀。巾山双塔顶峰立,灵江葱绿鹿城依。新旧建筑排行列,人情世俗今非昔,春风吹向青少年,伟业豪情仍犹烈。"1982年1月16日,在短短住院一周中,由于胰腺癌扩散,疼痛加剧,时而昏迷,王老自知不久于人世,嘱咐自己夫人:"我一辈子是革命的,经过多少曲折的斗争,现在没有更多的话了,你要管教好孩子,要他们争气,我是共产党员,向中央打报告,把我烧了吧!"生前还希望骨灰送回家乡。从这些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充分表达了王老情系"三农"、魂归故土、心盼后辈健康成长的永值怀念的珍贵情操。

  曾记得昔日,我先后二次参与王老来临海的接待,五次到京拜访王老家,其中二次曾受到王老生前的亲切面谈和热情款待。其中除了关切家乡的社会发展变化和情注老人安康、后辈茁壮成长的家常及丰盛饭菜、招呼全家约见外,还以临海1927年"四一二"事迹前后的斗争史实及长征、合作化、"文革"中如何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维护和正确执行党的路线等许多经验教训的生动故事。加上"王老"位居要位,家居"筒子"式老房,舍设简陋家具,身穿平民衣衫,慈祥神态,平易近人等等,使我永生难忘。综上一切的耳闻目睹,王老的言行使我深受启迪和鞭策,不断激励和增强我在任何时候都要坚信党和人民;任何事情都要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以"三农"为根,以民为本;以遵法纪、尚勤廉为荣;以诚待人,与民平等,永葆晚节的立身观念。

  当看到金津在"思澜亭"上所作的"三副"对联:"志士豪情萦故土,先驱德泽育新花。""万里长征永垂典范,一生忧乐惟有人民。""流风百代灵江水,建业千秋北固山。"概括描绘了王老一生的赤志丹心风貌,立即引起了我的《思澜颂》的万千心潮,这正是:

  赤志丹心搏四方,炉膛烈火炼金钢。

  三驱冤鬼消"疑托",七度病魔复健康。

  万里长征留慷慨,一生永献铸辉煌。

  良谋喜得中枢赏,振国兴邦世代昌。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