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革命者陈毅

2011-05-25  本文来源于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在高层领导人当中,不乏战功赫赫、位高权重的人,但能被称为传奇的并不多,陈毅无疑是其中一位。而岁月的流逝不但未能磨平其印迹,却越来越折射出打动人心的光芒。

  在高层领导人当中,不乏战功赫赫、位高权重的人,但能被称为传奇的并不多,陈毅无疑是其中一位。而岁月的流逝不但未能磨平其印迹,却越来越折射出打动人心的光芒。陈昊苏与陈小鲁回忆中的父亲,更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走近这位性格元帅的内心世界。

  革命者陈毅

  1963年,陈毅得知正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的长子陈昊苏入了党后,非常高兴。这年夏天,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中,陈毅专门抽出时间来到北戴河,和几个孩子做了4次长时间谈话,那是令陈昊苏和陈小鲁一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父亲其实很忙,以往或者不去,或者就去几天,那一次他抽出了好几天的下午来讲,当时是我做的记录,印象很深刻。”如今身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的陈昊苏,坐在办公室接受采访时,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

  陈小鲁说,父亲以往很少提及自己的过去,“他可能觉得那是一种炫耀”。那段时间正兴“忆苦思甜”,父亲于是才首次和他们讲家史,遗憾的是,“讲了4个下午,才刚刚讲到留法回国”,后来父亲一忙,这事情搁了下来,再也没机会补上。

  1901年陈毅出生于四川乐至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5岁他考上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染织,受到实业救国的影响。1919年夏,陈毅离四川赴法国勤工俭学之前,在上海停留一段时间,他在上海时听过包括黄炎培、吴稚晖在内很多人的演讲,向往过实业救国,也信仰过教育救国。陈毅后来告诉孩子们:“在这里,经历了思想上第一次的动荡。”“那时思想真是一天一变。”

  去了法国,他毕竟是华人,又在底层做劳工,受到压迫和歧视。陈毅在法国待的时间并不长,1921年10月被中法当局强制遣返回国,但在群众运动中显示出的才能被蔡和森注意。“蔡和森发现他敢闯,什么都站在前面。父亲是四川人,很善于辩论,又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影响,他很欣赏我父亲。”蔡和森想发展他为共青团员,陈毅未接受,“他还想看一看是否有其他道路”。

  回国后的陈毅在四处碰壁中,“后来他慢慢认识到,在当时的环境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都只能是一种幻想”。1923年在中法大学学习,任学生会主席的陈毅加入中国共产党,也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很多年后,陈毅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对革命道路也并不是先知先觉的,也是在一系列挫折之后悟出来的。”

  在中共高级领导人中,陈毅的资历比较老。南昌起义部队失败的紧要关头,陈毅协助朱德将剩余不足千人拉到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春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当时红军的重大决策都是毛、朱、陈一起制定的。1934年8月,陈毅在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却在坚持南方根据地的最为残酷的战斗中保存了革命阵地。后人熟悉的《梅岭三章》,就是这段浴血人生留在革命史上的绝唱。“他在革命年代说过很沉重的话:干革命就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打了胜仗开庆功会,打了败仗开斗争会,牺牲了开追悼会。”’

  陈毅在残酷的斗争中形成了富有人情味的政治智慧和魅力。陈小鲁说,当时红军打了败仗,长征主力已经走了,国民党派兵要拔掉根据地,军心不稳,有人要退出队伍。“别的领导人可能会采取枪毙逃兵的方式,但父亲没有。他对大家说:你们走可以,把枪留下,不要出卖同志,以后欢迎你们来。结果话一出口,本来动摇的也不动摇了……”

  在同为军人的陈小鲁看来,陈、粟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善于大兵团作战,靠的是协同、军事民主。“每一次制定完作战方案,华野把纵队司令都叫来一起开会,让大家进行充分议论,有意见你可以提,有想法你可以说,最后我父亲拍板。这样每个纵队都了解自己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整个决策是个非常完整的过程。他把领导的决心变成每个纵队司令员的行动。”在这样的领导机制下,该守的守,但又非常灵活。

  在陈小鲁看来,在父亲漫长的军事生涯中,更突出的是组织能力。“他是个很好的组织者,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反映在干部关系上就是亲和力。后来华东有什么事情,都是我父亲出面。”陈小鲁说。在渡江战役中,陈毅作为三野的最高负责人,后来二野协调的时候,我父亲是二野的副司令员,他的主要工作是协调两个野战军的关系。“说到整个二野和三野的协调,他推崇邓小平,认为他力量很强;父亲又对刘伯承很尊敬,因为刘伯承辛亥革命时就已经是一个军队领导。”所以两个野战军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时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

  陈毅身上体现的一种大度,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新四军将士们对陈毅有评价:“陈老总有什么山头?陈老总有个大坑!”后来到外交部当部长时,陈毅也只带了一个秘书去。

  “中央要求二野进军大西南时,我父亲给中央打个报告说不要让二野去,让我们三野去,二野在解放战争中打得太辛苦了,装备人员都很少,要留在富足的地方好好补充。邓小平不同意,说我们都是四川人,三野大部分是江苏人。中央同意了邓小平的意见,这说明我军的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遇事要先为友军着想。”陈小鲁说。陈昊苏回忆,陈毅还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不能在自己党内争功,打了胜仗,我的功劳大,你的功劳小,这样搞是低级趣味!”

  陈毅和粟裕是彼此成就的一对搭档。“父亲更多扮演政治家的角色,他建立根据地,有统战才能、外交才能,他能整合军队。军事方面,华东野战军最强的是粟裕,战斗都是他负责,.但把整个华东野战军整合起来,应该说是靠我父亲。”陈小鲁说。“他对粟裕同志很欣赏,他觉得这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父亲曾经有份给毛泽东的电报,大意是说,我军打了二十几年仗,培养的军事人才不多,近来有粟裕、陈赓,他们与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并驾齐驱,前途远大。他们之间的合作也很好,父亲自己说过很多次:我很多情况只发挥一个政委的作用,军事指挥就是粟裕。”陈昊苏回忆。

  另一方面,陈毅也利用自己的威信,给粟裕在指挥战斗中以最大支持。陈小鲁提到,华东野战军下面也名将云集,像叶飞、陶勇、王必成等,这些勇将对陈毅都服服帖帖,如果战役指挥中有什么梗阻,陈毅一个电话追过去:听到没有,这是我的命令1 1948年5月,中央要将陈毅调到中原野战军,让粟裕主持工作,此提议却遭到粟裕的反对。毛泽东很意外,因为从表面上讲,粟裕是升了一个职位。粟裕对陈毅的信赖也可见一斑。

  不管陈毅后来的职位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粟裕却一直保留着称其“军长”的习惯,仿佛是铭记他们在战火中结下的生死之情。父辈的特殊情谊在下一代又得到了另一种方式的延续,陈小鲁的妻子粟惠宁即是粟裕的女儿。陈毅去世后,有一次,粟裕对前来探望自己的陈小鲁说:当年如果不是你父亲把我们带到井冈山,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说罢掉泪了。
(责任编辑:苏红网)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