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他出身贫苦农家,曾在少林寺当和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
1958年,中央发出“军队干部下连队当兵”的号召,得到了全军很多将军的响应。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第一个向中央军委报名,获得批准后于同年10月17日,来到了地处东海边防前线的北仑白峰镇白峰村(时属镇海县白峰乡)的解放军某部六连当兵。当时,许世友所在的连队驻扎在白峰村,而他所在的班被安排在白峰村前新屋村民乐如存家的堂前。
就这样,时年50多岁的许世友以“上等兵”的身份被编入该连二排六班。
当年才26岁的乐如存并不知道眼前这位黝黑墩实的“老兵”是许世友将军,只知道这个穿四个兜儿军装的是位“当官”的,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同志”。
“老同志”在白峰当兵期间,看不出有什么特殊化,他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练兵同劳动。每天清晨,伴随着公鸡的啼叫,“老同志”总会在堂前的小院子里打拳练武,然后他和战士们一起背着步枪出操、拉练。
时值秋冬时节,“老同志”住的地方却十分简陋,就是在堂前正中的泥地上铺上一层稻草,再铺上席子,当时叫“打地铺”,晚上盖一条被子、一条军毯,装备条件和战士们没有两样,睡觉时“老同志”和战士们挤在一起;吃饭更没有特殊化,当时连队的临时食堂设在白峰村西边的百乐祠,开饭时每班派出两名战士分别用两只大脸盆去食堂打饭打菜,打回来后,大家先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然后“老同志”和班里的战士一起用搪瓷小碗分别盛饭盛菜,菜也十分简单,“一饭一菜”,基本上是大白菜加番薯粉丝煮在一起。不过,每星期会有一次集体改善伙食的机会,就是吃红烧肉。
那时白峰小学校园大操场是村子里最大的一块空地,占地面积有三亩大,当时部队的练兵场就选在那里。练兵场上“老同志”俨然是个老兵,和战士们一起苦练基本功,“老同志”白天参加练兵,晚上参加文化学习,每周还和老百姓一起参加当地的劳动。那时,肩负白峰周边村庄上千亩农田灌溉重任的全乡最大的水库工程竺家坑水库正在兴建中,“老同志”和大家一起挖泥挑土建库坝,干得汗流浃背,老百姓说:“别看这位战士年纪大,干起活来像‘后生’。”“老同志”还在白峰村和战士、百姓一起收割晚稻。劳动休息时,“老同志”笑着给大家发香烟,当地老百姓第一次看到带过滤嘴的香烟时,大家稀奇不已,有人还说:“哈哈,‘老同志’给的香烟上还套着‘芦稷秆’(白峰一带百姓称高粱为‘芦稷’)。”
“老同志”所在连队纪律严明,战士从来不进老百姓房间。“老同志”和战士们一样为老百姓挑水、扫地,每天早上起来,乐如存和邻居家的水缸总是满满的,小院子和居住的地方、过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那年秋收结束后,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还专门到白峰金家庄水稻田的田畈上,拍摄“军队干部下连队当兵”纪录片的军民联欢场面,气氛十分热烈。
“老同志”下连队当兵前后四个月,部队撤出时,整个白峰村的村民夹道欢送,整个乡村弥漫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两个月后,“老同志”到海军某部视察途中经过白峰村时,还专门下车来到前新屋看望房东乐如存,并在屋前与乐如存家全家人一起合影留念。直到这时,乐如存才知道这位“老同志”就是大名鼎鼎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
一位上将,能躬身当小兵,和战士们一起,足以显示许世友的谦逊和亲民。这样的大将,人民才会爱戴。
(责任编辑:陈翠琴)-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1-03
- 红色娘子军战士王运梅去世
- 11-25
- 给自己的心灵鸡汤
- 10-10
- 武铁沿线“涂鸦墙”
- 10-09
- 前中国第一女保镖——边梅
- 10-09
- 台湾研发“朱雀”隐身无人战机
- 09-24
- 打啥样的“大老虎”才算兑现承诺
- 09-24
- 慈善捐赠连降:是危机更是契机
- 09-24
- 娱乐圈的八大美女“共产党员”
- 09-24
- 中美比拼高空无人侦察机:翔龙
- 09-23
- 不要给白衣天使被亵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