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上将
许世友,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 他出身贫苦农家,曾在少林寺当和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1985年10月22日,许在南京逝世后经邓小平特批,土葬于家乡河南新县。许是大陆进行殡葬火化改革后,第一位“入土为安”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坊间传说很多,许墓现在成了当地一大新兴人文景点。
1905年2月28日,许世友生于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一户农家。小时候为混饱肚皮,跟乡里会武术的人跑腿。8岁时,到少林寺学习武术,这也是“许和尚”说法的由来。
许世友一生忠于毛泽东,是毛的好战士。但从其传记上看,在1930年代红军长征时期,许是后来叛党叛军的张国焘的爱将。1937年红军长征结束后,许被安排进林彪当校长的红军大学学习。期间,学校批判张国焘,因观点不同产生了想法,许挥拳打了毛泽东,差点让毛泽东枪毙了。幸好毛改变了处决他的决定,不然就没有后来的南京军区司令员了。
《一代名将许世友》一书中,交代了许世友对毛泽东“动武”的背景和经过,顺便摘录如下——
血气方刚的许世友第一个站了出来,并串联了一批原红四方面军的高、中级指挥员,秘密商定重返大巴山打游击。事情泄露后,许世友、洪学智等30余人一起被抓,许世友被关进红军大学禁闭室。作为“反革命武装集团”的首犯,许世友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许世友把这一切全部归咎到毛泽东身上,他当着看押人员的面大骂毛泽东。
毛泽东得知十分震惊。他了解到这起串联外逃事件并不是一次反叛行为,只是这些人对批张运动存在的严重扩大化倾向,把整个红四方面军的官兵和张国焘一起当成批判对象而感到强烈不满,因此愤而反抗的情况后,亲自前去看望许世友。毛泽东没有料到许世友并没有消减半点怨气,他甚至一步蹦上前要和毛泽东拼命,冲着毛泽东大骂:“我要有枪,今天就一枪崩了你!”
许世友“挥拳打老毛”就是毛看望许时发生的,这也可能是毛一生中唯一次有人敢打他骂他。处决许世友是康生提出来的,但后来毛认为,“许世友是一名有影响的将军,还是不杀为好。”
许知悉后很感动,从此忠诚于毛和毛的军队,终身“听毛主席的话”。但有在死后葬事处理方式上,许世友没有听毛主席的话,这也是唯一的一次不听话。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个性的高级将领很多,如陈毅以文著称,是儒将。许世友则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对母亲敬重如山、孝顺非常。乡民说,1952年冬,时为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回乡探望20年不见的老母。相见时,母子抱头痛哭。哭罢,高兴的母亲赶紧去烧水给儿子喝,一时忘记叫跪在地上的许起来了。结果,许就一直跪在那不动。
看着头发花白的老母,许也许就在这时刻,萌生了“自古忠孝两难全,死后尽孝侍老娘”的念头。自己身居要位无法亲手侍母,许世友牺牲了长子许光的前途,让他呆在老家,以方便照顾老人。
1959年,已升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再次回乡时,母亲已经作古。许长跪在母亲的坟前,泪洗满面,坚定了死后回来给母亲守坟的心愿。许在父母的脚边——离父母合葬墓前五六米处,选了自己未来长眠之地。
许的家乡处于湖北与河南交界处的山凹里,许氏祖坟在离家不远的半山腰,前面是大片开阔田地,还有水塘,正前方远处则有堪舆术中所谓的“案山”五虎山,后靠山岗。许自选的那块墓地,四周长着五棵松树。奇怪的是五棵松树的长势,从不同方向弯向许自选墓地,呈合抱状。古代堪舆理论将之称为“山水有情”,算是一块难得的通人性的风水宝地。
但很遗憾,许最终并未能长眠于这块奇特之地上,下葬时墓穴易址了。
许病逝后,南京军区根据许生前的安排,立即派出工程兵前往新县。但有一位据说是南京天文台的专家在看了许的自选墓地后,发现地势太洼,容易积水,这不利于棺木和尸骨的保存。而在许父母墓东偏北约40米处,则有一块地势高爽的空地,出于保护老首长的善良目的,建议葬在这里。许家人觉得有道理,便放弃许生前的自选墓地。现在的许墓,不在父母的“脚边”,离许出生的老宅子比较近,大约有50米。
许世友将自己百年之后的葬地选在父母的“脚边”,系过去民间一种最为传统的葬法。明代风水大师柳洪泉所著的《三元总录·茔元》中,列有10种“乡俗通葬”法,许用的方法便是其中的“抱孙葬”,即俗话说的“怀中抱子”。这种葬法,据说可保家道亨通,子孙兴旺,香火绵延不绝。许生前是有眼光的,但死后未能如愿,实在可惜。如果许世友真的地下有灵,大概又要发脾气了——竟敢不执行我的命令,拉出去!
回过头再来说,许世友唯一一次不听毛主席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1956年,在一次中南海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首先提议,所有共产党人在死后都实行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不建坟墓。在一份火化《倡仪书》上写道:“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字。凡是签了名的,就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火葬的志愿。”
在当年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包括时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界知名人士共151人,都表示同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康生、彭真、董必武……在倡仪上庄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但独独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没有签名。
当《倡仪书》传到许世友手中时,许拒绝签名。不只拒绝签名,许还找到首先提议的毛泽东讲理,诉说对火化的不理解,表示自己死后要土葬,回到母亲跟前尽孝。据说,毛泽东在听了后未作任何表态,只是笑了笑。但许世友却铁了心,坚决不火化。
1949年以后,国家领导人没有实行火化的仅有三位,第一位是任弼时,第二位是毛泽东,第三位就是许世友。为了实现土葬侍母的心愿,在毛泽东逝世三年后的1979年,时已74岁、到了民间迷信说法“阎王爷不招自己去”年龄的许世友,着手安排自己的后事。这年的10月22日,许世友口述,让秘书代笔,给留在新县的大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
据公开的出版物,许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许光:
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作准备。
许世友 10月22日
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一种运数。六年后的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第八病区去世了。而这一天,正是他6年前给许光写信,要求准备葬具的日子。
许世友是患肝癌去世的。1985年刚过了元旦,许世友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便让秘书给中共中央写报告,以书面形式,正式提出了土葬的要求。许称,为(共产)党工作了么多年,对组织别无他求,只要求党中央在自己死后允许实行土葬。许理由很充分: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但直至许闭眼时,也没有等到党中央的回复。
据说,许的报告送给包括邓小平在内的时北京高层传阅,但却定不下来。邓小平知道许世友当年拒绝火化《倡仪书》的事情,与许世友的关系相当不错,邓很尊重许。在复出后,邓到南京见的第一人就是许世友。最后,还是邓小平拍了板,同意许不火葬,但“下不违例”。
许去世后第四天,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受邓小平委托,带着邓小平的亲笔批示,飞到南京军区。王转述了邓的意见,“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许世友的遗体告别仪式,安排在1985年10月31日下午,是个晴天。但在告别开始时,天气出现异象,这事至今还有知情人会当“怪事”提起。一位南京军区离休首长曾亲口对我讲述了当时的情况——进入礼堂时,也没有下雨的迹象,待仪式开始,天气突然变坏了,大雨如注,持续了十几分钟,之后却又突然停了。
如果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武将许世友是天上的一颗星宿,老天感应了,在向许哭别!
许世友同志之墓,位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
许世友将军墓距县城31公里。墓地在一个半山腰处,背靠着两座山相接的鞍部。墓包高200厘米.直径350厘米。整个坟墓前方后圆,简朴庄重,长1150厘米,宽850厘米,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墓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许世友要为母亲尽孝看坟,选择此处是再好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