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威其人
蔡威(1907-1936) 福建宁德蕉城人。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学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后被调入党中央无线电训练班学习通讯技术。1931年10月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与宋侃夫一起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第一部无线电台,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通信电台台长、通信站站长等职,先后与湘鄂西红三军(原红二军团)、江西的中革军委与红一方面军、湘鄂赣军区、上海党中央沟通了联络。1932年10月随方面军主力转移至川北。1933年初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第二台台长,开始对敌人电台进行技术侦察工作。2月率电台到前线,破译了国民党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的密码,及时掌握了其部队部署与实力等核心机密,有效地保障了红四方面军取得粉碎“三路围攻”的重大胜利。他率电台参加粉碎国民党川军发动的“六路围攻”与多次进攻战役,出色地完成了技术侦察任务。1935年初,他率电台跟踪在黔北堵截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破释其密码,将获得的机密情报及时转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有效地帮助中央红军取得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得到毛泽东的表彰。5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6月,同中央红军会师。7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第二局局长,负责情报侦察工作。同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康边。1936年秋,随红军总司令部及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他是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与技术侦察工作创始人之一,是红军优秀的通讯情报领导干部,为加强红军通讯和情报工作建设,为培养军事通讯、情报技术人才做出了贡献。1936年9月22日,因病在甘肃岷县逝世。
蔡威其事
一
1931年的秋天,皇姑屯车站的硝烟还未散尽,九一八事变的枪声突然又在沈阳的街头大作。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着东北的大好河山。由于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并下令撤至山海关内,于是,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全部沦陷。
广大群众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纷纷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武装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顽固地坚持他的卖国政策和反动方针,继续把枪口对准中国革命根据地,一心要“剿灭”中国工农红军。
就在这政治风云变幻、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年轻的蔡威和他的战友王子纲,怀着一腔热血,从党中央所在地上海悄悄地出发,踏上了奔赴鄂豫皖苏区之路。
虽已到了暮秋时节,可安徽省西部正阳关镇外却没有一丝凉意,中午时分依然是骄阳似火,燥热难忍,就连当地的庄稼人坐在树阴底下都要敞怀赤背,不停地扇着蒲扇。
蜷曲在墙角阴凉地里的大黑狗儿,热得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喘着粗气,以一种惊讶的眼光,打量着柴火垛旁席地而坐的两个人,他们不但没有躲在阴凉地里,反而在毒花花的烈日下晒太阳,晶莹的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脖子往下流淌。他们不时用手抹去脸上的汗珠。这两个青年正是蔡威和王子纲。
十多天前,党中央特科的负责同志在上海东西华德路的一间普通市民的房子里,找他俩谈话,传达组织上已决定派他们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去开创无线电通信工作的指示。因为,中央苏区、湘鄂西、湘鄂赣、湘鄂皖等根据地,都已建立了无线电台,并与在上海的党中央有着直接的通信联络,唯独鄂豫皖苏区尚未建立电台。随着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封锁越来越紧,往来于上海与鄂豫皖的地下交通员行动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危险。借助现代的通信设备,建立这种“空中联系”已经迫在眉睫了。
“一切靠你们去亲手创造,靠你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创造了。”这位特科负责同志语气亲切而坚定地说,“党信任你们,相信你们不会辜负党的期望。”说完,就给他们每人发了50块大洋,其中包括来回的路费。
“你们倘若进不了苏区,就立即返回上海。”特科的负责同志作了进一步交代,并掏出怀表看了看,然后脸色严峻地说,“
现在是下午4点,你们准备时间只有2个小时了。还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请党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尽快到根据地把电台建立起来,尽快和中央取得联系。”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决心和勇气。
夜幕降临时,他俩已化装成地道的商人,躲过了敌人的视线,悄然来到一家旅馆,同鄂豫皖根据地派来的交通员接上关系。
为了更好地迷惑敌人,顺利地通过敌人的哨所关卡,王子纲和蔡威采纳了交通员的建议,在正阳关休整了几天,索性就模仿商人的样子,将学生头剃成了光头,可是头皮都是白生生的,这与原来就留光头的商人相比,大相径庭。这可怎么办?他们心急火燎。最后,他们就请交通员带他们到正阳关附近的乡村,吃完饭就一直坐在老乡的柴火垛旁晒太阳。就这样,他们连续晒了三四天,头皮变黑了,皮也晒脱了一层,面部变得黝黑。特别是蔡威,从一个清秀的白面书生,一下子变成了长年在外奔波、模样十足的“商人”了。
接着,蔡威和王子纲全凭两条腿,走了七八天时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鄂豫皖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新集。
二
蔡威被安排在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当参谋,负责电台的工作。从此,他整日里围着部队缴获的那些破烂发电机、收发报机转转悠悠,摸摸弄弄,还高兴地对同志们说:“这很好,这很好,没想到根据地还有这么多的‘宝贝’。”尽管他拿起来的都是些破烂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完整的,但他如获至宝,一头扎进这破烂堆里,一件一件地清,一件一件地选,把机器、零件都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再进行组装。约一个月后,那台破烂的发电机终于“嘟嘟嘟”地响了起来。大家奔走相告,高兴得直跳。可是,满身油污的蔡参谋,却摊开双手,显得无可奈何,微笑着说:“不行,不行,收发报机没有配件,还不能工作。”
蔡威他们一面继续清查、修理现有的旧机器,一面寄希望于红军多打胜仗,多缴获敌人的电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也非常重视,特别要求红军在作战中,一定要注意收集和保护无线电台及有关的装备器材。
当时,蒋介石在鄂豫皖根据地四周集结15个师的兵力,悍然发动第三次“围剿”。因而,红四方面军成立才3天,就进行了著名的黄安战役。
黄安战役从11月10日开始,一直打到12月23日结束,历时43天,共歼敌1个整师和1个团,击溃援敌5个旅,毙伤敌军5000余人,俘敌10000人,活捉了敌六十九师师长赵冠英。
尤其难得的是缴获了7000多支步枪、10余门迫击炮,还缴获了敌人的一部完整的电台。为了保护这部电台,几个红军战士把它送到老革命根据地中心区来家河掩埋起来。来家河是老苏区,以前就有红军的一个修械所,把电台埋在这里是比较保险的。后来军委查问到电台下落,蔡威就带着训练班的学员,跑到来家河,把电台挖了出来,运到新集拆洗,重新安装,很快就把电台检修好了。后来的商潢战役,我军歼灭敌张钫部的一个骑兵旅,又缴获一部电台,这样,无线电台的器材就齐全了。新集镇南门外钟家畈村后的祠堂修葺一新,随着清脆悦耳的“嘀嗒嘀嗒”的讯号声,鄂豫皖苏区的第一部红色电台在这里诞生了。
1932年的2月,就在新电台与中央苏区开始通联时,鄂豫皖苏区正在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一天上午,蔡威忽然听到中央苏区的电台正呼叫他们这部电台,说有一份长报要发。蔡威立即按动电键和中央苏区电台联络通了,并很快抄出一份整整齐齐的电报,经宋侃夫译出后,发现这是一份上海党中央向鄂豫皖苏区党代会发来的贺电。宋侃夫立即拿着电报,骑上战马,兴高采烈地跑到会场,将这份贺电交给政委陈昌浩。陈昌浩看了看电报便立即在大会上宣读,全体代表都兴奋得站起来热烈欢呼,很多代表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就在这天的会后,总指挥徐向前专门来到电台,向蔡威、宋侃夫、王子纲、徐以新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好,很好!”徐向前露出满意的神色,然后又亲切地说:“你们可是咱们党和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啊!”
这部新建的电台,不仅沟通了鄂豫皖根据地与党中央的联系,及时得到中央的指示,而且很快与湘鄂西贺龙部队和湘鄂赣苏区取得联络,从而改变了红四方面军信息闭塞的局面。
(责任编辑:林小琼)
- 相关阅读: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1-03
- 红色娘子军战士王运梅去世
- 11-25
- 给自己的心灵鸡汤
- 10-10
- 武铁沿线“涂鸦墙”
- 10-09
- 前中国第一女保镖——边梅
- 10-09
- 台湾研发“朱雀”隐身无人战机
- 09-24
- 打啥样的“大老虎”才算兑现承诺
- 09-24
- 慈善捐赠连降:是危机更是契机
- 09-24
- 娱乐圈的八大美女“共产党员”
- 09-24
- 中美比拼高空无人侦察机:翔龙
- 09-23
- 不要给白衣天使被亵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