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红色档案 >

宋庆龄晚年的情感语录

2012-07-24  本文来源于中国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宋庆龄,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美丽传奇!在她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困惑忧愁疾病缠绕着她,可她仍一如既往地前行,给这个世界留下厂一行不可磨灭的美丽足迹!在宋庆龄诞辰111周年的日子,笔者走进了秀美僻静的北京后海北沿,那座46号院大门。从那清幽的庭园、屋宇,从那环绕她身边的物品、信件、故事中,我们更加深刻解读了宋庆龄晚年生活的真实、美好、自然、动人……

  宋庆龄,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美丽传奇!在她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困惑忧愁疾病缠绕着她,可她仍一如既往地前行,给这个世界留下厂一行不可磨灭的美丽足迹!在宋庆龄诞辰111周年的日子,笔者走进了秀美僻静的北京后海北沿,那座46号院大门。从那清幽的庭园、屋宇,从那环绕她身边的物品、信件、故事中,我们更加深刻解读了宋庆龄晚年生活的真实、美好、自然、动人……

 

  我享受着“皇家”待遇,尽管我不快乐

  1963年4月,当春风再度吹绿了古老京城,坐落在后海北沿,一座僻静幽美的旧日王府花园里,迎来了一位高雅传奇的新主人——宋庆龄。那年,她70岁。

  50年代初,宋庆龄常在北京、上海两地工作、生活。她北京的寓所设在方巾巷。那里道路狭窄,环境较为嘈杂,政府考虑为她另修一幢新住宅。宋庆龄觉得国家正在大兴建设,各处需要很多资金,就一再谢绝,此事一直拖延了几年。

  党和国家领导人考虑到,宋庆龄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物,她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经常要在住所会见中外宾客。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中央规定一般不盖新房,但却破例决定为宋庆龄新建住所。当中央派人带着国家主席刘少奇请夫人王光美代写的一封信以及新宅设计方案,到上海征求宋庆龄的意见时,她再次婉言谢绝了。在给王光美的回信中,她说:“为了我个人的住所,增加国家的开支,这样将使我感到很不安。”因此她表示,“不打算再迁新址了”。

  时间移至1962年,周恩来受党和政府的委托,亲自主持,为宋庆龄在北京后海北沿,那个已经荒芜的旧日王府,辟出了一片幽静花园,新修了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寓所。这才使得宋庆龄在第二年春天,搬来新居。后海北沿46号,成为她生命最后十八年的安居地。

  1966年,曾有一位美国朋友格雷斯·格兰尼奇,在给宋庆龄的信中问:“听说你现在住在一座宫殿里,是真的吗?”宋庆龄回信说:“是的,因为是国家副主席,人民政府拔了一个旧日的王府给我作寓所。……我住在醇亲王府里,溥仪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园子有小溪环绕,有许多美丽的树木……我确实在享受‘皇家’的待遇,尽管我并不快乐,因为有许多比我更有价值的人,现在还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做事要论理论法,公私不分,这不是贪污吗

  50年代初全国实行工资制度后,宋庆龄拿的是国家一级工资,579.50元。从当时物价来看,这个工资是不低的。但从宋庆龄的实际生活开销来看,她的钱袋又常常很紧。有时还会出现赤字,需要预支工资来填补,偶尔周转不过来时,还向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借过钱。

  这是什么原因呢,宋庆龄长年负担着上海和北京两个保姆的工资和生活,她的警卫由于中风瘫痪,生活困难,两个女儿也长期放在她身边抚养。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她更是经常给予生活上的资助。无论是他们的婚丧、生子、生病住院、老家盖房、打井等等,宋庆龄总要送些钱和礼物表示关心

  管理员张有还记得,1959年他结婚时,宋庆龄就请他们夫妇吃饭,还赠送了一条印有鸳鸯图案的床单,两个孩子出生后,又送给他小孩衣物,老父亲病故时,宋庆龄特意让秘书带着司机赶去慰问,还送去了30元钱。1973年,当听说工作人员小杨的家里遭了洪灾,房屋倒塌时,宋庆龄立即拿出150元支援小杨家修补房屋。就在她去世前一年,工作人员刘玉宝的爱人生了个女孩。秘书给她写条说“报首长知道一下即行”。宋庆龄看了条子后,特地在边上写道:“请代我祝贺他,并代送他这条小毯。宋”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宋庆龄结交的中外友人非常多,经常的应酬活动也是一笔不小的外支。她还经常向国外来访宾客赠送一些礼品。对这项开支她一直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虚假。1963年1月,宋庆龄要在上海寓所会见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就请上海的管理员为她在友渲商店头了——些绸缎料子,一是为赠送班达拉奈克夫人,余下还可作为今后的赠送礼品—过后,宋庆龄查看自己的收支账目时,发现没有这笔开销,就追问管理员周和康。周和康说有关部门说这是公务活动,费用报销了。宋庆龄听了神情严肃地说:“礼品是我私人送的,费用应由我开支。一个人做事,要论理,论法。公就是公,私就是私。这样公私不分,不是贪污行为吗!”后来她请工作人员将余下的绸缎全部退还给了上海友谊商店。

  据宋庆龄的摄影师周幼马回忆,她给宋庆龄所拍摄的照片,宋庆龄总要先洗小样,然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拿着放大镜,一张张仔细挑选,选定后再按要求尺寸放大,放好后连同底片一并交她保存。尽管她每次告诉宋庆龄,这是用公家的相机和胶卷拍摄的,宋庆龄仍坚持自己付费。

  “文革”前,国家考虑到宋庆龄的情况,在工资外还给她增发了一些活动费用。“文革”时她将活动费退还了国家,她的所有开支就仅依靠工资了。

  1975年,党中央再次表达对宋庆龄生活的关心,批准给她3万元的生活补贴。杜秘书写信向她报告了此事,她立即给杜写了一封回信,表示谢绝这笔补助。信中说:杜同志:

  你的信已收到了,请代向中央负责同志谢谢他们的好意,但我绝不接受的。我的工资579元,已超过别人的工资多倍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我就有些感觉,因此退还一些钱了。这次有几个人需要帮助付医院的账,因此超过了我的预算,否则是完全够用的,请不要代收补助费了。谢谢。

  宋

  1975年11月19日

  至于谈到私人的财富,宋庆龄可谓是两袖清风。她生前依靠工资生活,唯一额外的稿费收入,大都捐献给了妇女和儿童慈善事业。生活中的宋庆龄,是一个十分俭朴的人。她平日的装束很朴素,经常穿的便装和布鞋都是保姆自己做的,宽大随便。身边的护士还看到,她的几件穿瘦了的便装和睡衣两边,都接了布条,领口和袖子磨破了,补了很大的补丁。自五十年代以来,她就很少做新衣服了,随着年纪渐大,体形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旗袍显得瘦了,她就在左右两边的接缝处,对称地加上一条料子继续穿。在她的衣橱里,就有不少上衣和旗袍是加了条的。

  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女土,就曾亲眼看见宋庆龄穿着一件接条的黑色绣花旗袍参加活动,但由于缝接精细,熨烫平整,一般人是很难看出这点奥秘的。如今,这件黑色绣花旗袍,就陈列在她故居的展室里……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