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红色档案 >

太原集中营:中国的“奥斯维辛”

2012-11-16  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屠杀110万名战俘的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视为人类苦难的象征。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山西太原也有着这样的一个集中营。

  屠杀110万名战俘的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视为人类苦难的象征。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山西太原也有着这样的一个集中营。值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之际,记载这一苦难经历的《中国的奥斯威辛——日军太原集中营纪实》一书在太原首发。这座集中营幸存者后人、该书作者刘林生先生现身太原,讲述了太原版本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受访者:刘林生(退休前是人民公安大学老师)    访员:岳威

  父亲曾是战俘

  “战俘”本是一个中性词,但在全民崇拜 “英雄一去不复还”的年代,许多当事人迫于压力都会选择性“失忆”,即使偶有提起,也是匆匆带过。

  刘林生没有想到,平生第一次接触“战俘”这个词语,竟然与自己的父亲联系在一起。

  今年65岁的刘林生,退休前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刘林生的父亲刘侵宵,早年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二纵队游击五团担任敌工科科长。1940年12月被俘后,被转运关押进“太原工程队”。在经历了一段非人的折磨后,刘侵宵于1941年获救出狱。

  刘林生说,父亲在世时只简单地介绍过这段历史,他是在父亲去世后翻阅老人遗留的书稿和日记,才知道在太原曾有一个与奥斯威辛集中营一样的“人间地狱”。

  从1987年开始,刘林生寻访集中营幸存者。通过多年努力,找到了几十位当年日军“太原集中营”幸存者的自传、回忆录、口述以及他们后辈们保存收录的资料。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之际,刘林生教授编撰完成 《中国的奥斯威辛——日军太原集中营纪实》,并选择在事发地太原举行首发仪式。

  “父辈们经历的痛苦,是一个时代国人苦难的缩影。”刘林生举着拳头,大声朗读着书中的序言:日军侵华期间,在太原建立华北地区最大的战俘集中营,“太原集中营”存在的7年间,日军共杀害了4万多名中国战俘,日本鬼子的暴行罄竹难书……

  尽管当事人大多不愿提及,但刘林生认为,这一段历史必须有人书写,不仅了却父亲一生的心愿,也是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搜寻“太原集中营”

  还原历史,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尽管事隔半个多世纪,但刘林生没有放弃寻找“太原集中营”遗址。

  根据刘林生父亲回忆,“集中营”靠近太原城东北部,是一所三进的大院,前院住十几个日籍办公人员,一小队日本兵,50多人。中院住一队伪军,70多人。后院很大,设有门岗、电网,关押被俘人员……

  在父亲口述的基础上,刘林生25年间不间断搜集资料,寻找可能遗存的痕迹。经多次走访,刘林生初步猜测太原市北大街南、小东门街北的山西机器厂和山西省勘察设计院一带为“太原集中营”遗址。后经专家确证,山西机器厂院内西北角,现已用作仓库的两栋灰砖房,就是当年日军“太原集中营”的牢房。
(责任编辑:李艺专)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