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红色档案 >

项南:为福建改革鞠躬尽瘁(2)

2012-12-05  本文来源于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项南曾说,自己当初离开福建,应该会有人高兴,有人惋惜,“但前者会是少数人。”是非功过最终都将由时间证明,如同贾庆林的词中所说,曾经的项南,令“八闽百姓至如今,犹铭记”。

  推行“包产到户”

  1980年的福建,虽同广东一样是先行改革开放的两个省份之一,但旧观念依然顽固。安徽搞“包产到户”时,反对最坚决的几个省份中,就有福建,海外华侨亦曾多次进言想要一个福建籍官员主政福建。

  1980年12月18日,时为农机部副部长的福建人项南面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受命入闽的项南被告知,到福建后,要“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此时的项南,已经62岁,虽然过早谢顶,但依然精力过人。他身材魁梧,目光温和,为人有坦荡之誉。此前曾出访欧美,改革意识亦属坚决。

  初到福建的项南,在福建省党代会上作了名为《谈思想解放》的发言,声明要清除“左”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省、地两级党委……而关键又在省委。”这已然很直接的发言却未能让人警醒。春耕迫在眉睫,但因福建反对“包产到户”,农民积极性匮乏,各地竟无春耕迹象。

  农时已紧。1981年2月10日晚,项南在全省电话会议上强力推行包产到户,一地委书记尖锐提问:“过去第一书记廖志高说不能搞包产到户,现在又说要大力推广包产到户,我们到底是听第一书记的,还是听常务书记的?”

  项南从容作答:“既不要听第一书记的,也不要听常务书记的,要听中央的。”这个充满政治智慧的回答宣示了变革的合法性。他在会上说,“不要再怀疑了,不要再动摇了,更不要站在对立面。”一个月后,全省94.5%的生产队落实了生产责任制。

  革新争“第一”

  当时的政治逻辑,上任伊始,一般务求稳定低调。但对改革者项南来说,只能选择放手去做。

  他初到福建便提议不再“以粮为纲”,这在当时颇有些“大逆不道”的意味。但项南态度坚决,说要因地制宜念“山海经”,农林牧副渔多业发展。

  1981年4月底,项南又表态:福建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即个体经济和合资经济)同时存在,并要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想招商引资的项南接见了4批外商,听到的却是两个抱怨:交通和通讯。航空基本是零,福州机场只能停中小飞机,而厦门无民用机场。从福州到厦门,汽车甚至要走一天。通讯就更糟糕,1980年,一位法国商人从福州向巴黎挂长途电话,等了两天两夜都没接通,怒而离开。

  修机场要得到军方的同意,军方说厦门离金门那么近,金门的炮把飞机打下来怎么办?项南说,金门也有民航客机起落,他们就不怕被我们击落?在军事上究竟是我们怕台湾还是台湾怕我们?军方一听,便没什么意见了。中央无法给钱,项南就从科威特的一个发展基金那里借到2200万美元修机场。为了显示经济特区的海外视野,项南给新机场取名为“厦门国际机场”。
(责任编辑:李艺专)

相关阅读:

钱伟长的一生履历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3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