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争的一方集中地出现在毛泽东秘书这个范围里,也表明应该注意"秀才"们所具有的特殊身份。
"秀才"们伴随毛泽东左右,便于了解毛泽东的意图和动向,也有更多机会向毛泽东传递信息,施加影响。"大跃进"时期,毛泽东多次派秘书到地方上作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秘书们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他的判断。在与地方负责人的纷争中,田家英、李锐、陈伯达采用了写信和送材料的方式,吴冷西则当面向毛泽东汇报。
除了接近和影响毛泽东,"秀才"们还利用特殊身份,试图对会议的走向加以影响。田家英曾提议,一是由胡乔木在会下同有关的省市区委第一书记和部委负责人接触,劝他们也交心,作自我批评。胡乔木做了,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二是由胡乔木把小组会气氛沉闷、谈失误阻力大的情况向杨尚昆反映,请他再向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报告。胡乔木也做了。
"秀才"们与闻最高决策的便利和他们的积极活动,给纷争的另一方以压力。也正因为对手是毛泽东身边的人,他们更是不得不争。毛泽东点破了他们的心态。7月17日,毛泽东谈到双方的"官司"时,对"秀才"们说:他们(各省市区负责人)在当家。"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都有保卫自己劳动果实的本能。
与"秀才"们相对,一些地方负责人也在积极地对毛泽东施加影响。6月29日、7月10日、7月22日,毛泽东同大区负责人进行过重要谈话。特别是在22日的谈话中,一些地方负责人竭力影响毛泽东。柯庆施、李井泉对纠"左"表示不满。他们说:现在小组会反对"三面红旗"的话多了,有些人开小差了。柯庆施说,现在很需要毛主席出来讲话,顶住这股风,不然队伍就散了。"三面红旗"、"队伍散了",这些是毛泽东最为关注的,进言命中要害,促使毛泽东下了"反右倾"的决心。
毛泽东的最终态度
通过以上对"秀才"们和地方负责人纷争现象作的分析,可以看到,毛泽东居于纷争最终裁决者的地位。对毛泽东来说,一方是他身边的人,一方是"大跃进"的倚重力量,在纷争的前期,他没有轻易表态。
但是,在庐山这场大的斗争中,随着毛泽东转向批判彭德怀、"反右倾",也就自然宣判了"秀才"一方的落败。李锐在会上即被淘汰出"秀才"行列,定为"反党集团成员".其余四人也被中央立案审查。毛泽东几次当面批评他们表现不好,方向不对头。在涉及"秀才"与地方负责人的"官司"时,毛泽东明显地偏向后者:"你说人家一些坏话,人家反过来批评你,这是常情。紧张一下有好处,可以反过来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妥之处。"
裁决"秀才"落败的结果,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在对待"大跃进"的态度上,和一些地方负责人的共同点更多,"左"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常规机构中的干部还是他倚重和依靠的力量。左右亲近之人在政治活动中释放的能量、发挥的作用,还远不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别是他晚年身边的人相比。
(责任编辑:曾丽飞)- 相关阅读: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6-20
- 叙利亚否认中俄伊叙将举行军演
- 06-14
- 菲越等四国海军拟联手对付中国南
- 06-01
- 潘基文任吴红波为联合国副秘书长
- 05-28
- 李宇春开唱大秀事业线
- 05-16
- 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停靠菲律宾
- 05-14
- 广东省军区政委称可守好黄岩岛
- 05-14
- 保健食品真能抗癌吗?
- 05-10
- 解放军空军新型战机进驻西藏
- 05-10
- 若菲佣敢开第一枪中国海军定严惩
- 05-09
- 常此摩擦中菲不动武将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