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记忆 > 独家揭秘 >

历史上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原因新探

2012-03-27  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    作者:陈铁健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以往写中央苏区的文字,颂扬者居多,批评者也不少。新近出版的《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截取1933-1934年中央苏区全盛到败走这一时段,着重探索以往基于政治考虑而被忽略的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因素,力求追寻原初的历史面貌。

  以往写中央苏区的文字,颂扬者居多,批评者也不少。新近出版的《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截取1933-1934年中央苏区全盛到败走这一时段,着重探索以往基于政治考虑而被忽略的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因素,力求追寻原初的历史面貌;以当年的而非后来的,描述的而非价值评判的第一手资料,尽可能考察历史的本然进程。正是作者对历史的敬畏,成就了这本以客观平实为特色而令人信服的良史。

  一、革命源流:物质利益和精神鼓舞

  革命,多由知识分子发起。反思中央苏区革命,首先遇到的是革命源流问题。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各地区之间极不平衡。以土地占有情况来说,中国东南地区地主、富农占地约30%,赣南、闽西地区又小于这个水平。“以往关于地主、富农占地80%以上的说法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在有关调查中没有得到证实。”(本书31页)土地较为分散的赣南、闽西地区,竟成为中国苏维埃革命的中心,可证原先将土地革命和土地集中天然联系起来的说法,站不住脚。

  中共发动农民革命时所运用的平分土地的物质利益策略,对农民仍有吸引力。将地主富农占地强行拿来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之外,还有大量公田可供平分。赣南、闽西宗族势大,公田占20%-50%,属宗族集体所有。轮耕经营,由族中年长有威望者管理,并受农民自发监督。中共把公田分给农民,由集体所有转为个体占有,这对于注重实际利益的农民来说,其影响非同小可。分到土地和财物的农民“一尝其味,绝不会轻易忘记”。他们“心想‘这回不干也得罪人了,反正好人也装不成了,干吧!’这才和地主撕破脸皮干起来了”。很多人在尝到分田地、分财物的甜头后,便把自家和革命绑在一起,跟着共产党走了。

  除开物质利益,农民也注重精神利益。但农民的身份意识,长期被漠视,处于沉睡状态。中共通过向农民宣传平等、权利、尊严、身份感,使其抗争意识逐渐觉醒,这是农民拥护中共、投身革命不可或缺的政治、心理因素。中共在各个群体中受到拥护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妇女、少儿、青年、中年、老年,恰与革命前后权利、地位发生变化大小相一致。而在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中共仍然得到大部分民众拥护,没有精神上的慰藉是难以做到的。
(责任编辑:梧沐)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1 龙岩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