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红网 > 红色旅游 > 旅游新闻 >

平和闹春多元化 民俗活动“锵锵滚”

2011-02-17  本文来源于漳州新闻网    作者:漳州新闻网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漳州市平和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境内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当地保留了众多的民间文化遗存,并形成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多种民俗文化活

舞龙


       漳州市平和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境内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当地保留了众多的民间文化遗存,并形成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去旧迎新期间,这些民俗活动可谓是“锵锵滚”,扛龙艺、舞龙、舞狮、铁技艺、棚仔艺、“走水尪”和崇龟习、祭龟活动等独树一帜,精彩纷呈,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年味。

  伴随着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零时的钟声,走入平和的城乡。这天是平和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鸡、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里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到了正月初四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

  过年了,紧接着的是民俗文化活动一拨又一拨精彩亮相了。龙艺是平和县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金字招牌”。 龙艺闹春节、闹元宵是平和县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历来老百姓就认为龙是吉祥之物,能兴云布雨,降福迎祥。因此每逢立春,平和乡民必结扎装饰“龙艺”踩街活动,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龙艺成为每年闹元宵的品牌保留节目。龙艺由“龙头”、“龙段”(艺棚)、“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及舞蹈动作略同于“龙舞”,前面也有一位武士持彩珠戏龙作舞。艺棚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艺板称“节”,长约3米,宽约0.3米,木制,每节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称“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草、虫鱼和彩灯,此项工艺叫“装艺”。每块艺板上站立1位少女或少男,作戏曲人物打扮,称“艺旦”。各节艺板之间有木制旋纽连接,活动自如,蜿蜒成龙,可以在狭窄的村街上活动。龙艺出游称“迎艺”。

  平和县始有龙艺,不迟于清初。《平和县志》(康熙版)卷十《风土志》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扮为故事,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大溪乡江寨、庄上、店前3村同日结扎3尾龙艺出游。解放前的龙艺活动,多由各村村民凑合,并推1名会首筹办。每户或每两三户负责装扮1节,富裕人家装扮2节、3节不等。“装艺”的人家不但要出钱,还要出人“扛艺”,并视“扛艺”为光彩事。龙艺的节数不一,少则十几节,多则三四十节。

  龙艺活动,以九峰、山格、坂仔、小溪、文峰、安厚、大溪、长乐等乡镇最盛。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龙艺活动多由集体举办。艺棚的装饰和艺旦的打扮也更加华丽多姿。电力照明(日光灯、节日灯)取代原始的火把、灯笼、瓦斯灯,且伴有广播歌曲,场面更为壮观。迎艺时,往往有好几阵的锣鼓阵或“落地扫”结伴。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个龙艺还是流行于闽南和台湾许多地方的一种很时兴的民间艺术形式。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龙艺的制作工艺越来越讲究,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规模和档次也不断提高。2007年元宵,118节的“小溪镇百节龙艺”以强大的阵容、新颖的造型展现在观众面前,其400多米的长度创历史之最,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平和县由此也荣获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称号,这是该县获得的又一张国家级文化名片。

  春节期间,大溪镇的崇龟习俗、祭龟民俗活动更是稀奇。每年的正月初五,大溪镇都会举行盛大的祭龟活动。这一天一大早,村民们穿红戴绿、扶老携幼,从毗邻涌进大溪镇街,观看祭龟大典。上午8时许,随着三声火铳巨响,祭典开始了。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三头巨大的寿龟依序在高跷队、蜈蚣阵和乐队的开路下,穿街走巷,绕村庄游行。游行队伍足有2公里之长,最后到达“龙龟堂”,举行“拜龟”、“博龟”等祭典。祭奠用的“寿龟”是用糯米拌红糖制作而成的。当年的寿龟,由前年祭典中“博龟”得彩的人家出资制作“还愿”。寿龟分为“大龟”、“二龟”、“三龟”三种。大龟重100多公斤,逐年略有增长,象征着“年年长寿”。每头龟连同几十枚“龟蛋”,安放在一张一米多宽的八仙桌上,由4位壮汉抬着游街。整个祭典活动从初五闹到初八,活动中有舞狮、舞龙、踩高跷,还有村头地里日夜唱不停的戏,热闹非凡。

  平和的民俗文化活动都很富有特色,而最别具一格的莫过于国强乡侯卿庵举行的“走水尪”活动。国强乡侯卿庵“走水尪”历史悠久,据史载,宋朝末年,陈氏一世祖陈景肃孙子陈概等人,为了保护宋帝赵昺躲避元兵追杀,一路随行护驾南下。后陈概一家辗转于崇山峻岭之间,最后定居于今天的国强乡高坑村石盘。陈概一家在与元兵周旋当中,“五显帝”曾经显灵相助,陈氏后人为答谢神恩,就在高坑村精选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五显帝庙”,即为今天的“侯卿庵。”

  因为“侯卿庵”是建在“雄鹰展翅”的风水宝地之上,在建好庙宇后,有一位地理名师认为此地是“雄鹰饮水”穴位,供奉的神明每年一开春应该扛出去戏水,这样“神明”会更加灵感。后来,由于人们扛着“尪”在水中走,所以就把它叫“走水尪”。通过“走水尪”与“雄鹰饮水”互相照应,增加了宝地灵气。高坑地面果然风调雨顺。之后,为了平安、幸福,陈氏就决定每年的正月十一日为“走水尪”活动日, 这种习俗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随着陈氏裔孙的外迁,“走水尪”活动也随之流传外地。明末清初,国强陈氏有部分子孙移民台湾嘉义市垦荒创业,因此,侯卿庵是台湾嘉义市炳灵宫王灵宫的母宫,“走水尪”的习俗也流传至台湾嘉义市,“王灵宫”、“炳灵宫”每年在台湾海边举行“割水香”,割水香的目的是为求展神威和继承祖庙的传统,同时为求祖庙祈求天兵天将神助,它与国强“走水尪”是一脉相承。如今国强侯卿庵有多处文字记载着台湾亲人寻根谒祖的事迹,是闽台两岸信众和陈氏宗亲深情厚谊的历史见证。

  除此之外,每年春节期间,该县还举行舞龙、舞狮、铁技艺、棚仔艺、车艺、彩车、高跷和落地扫等。舞狮俗称“弄狮”。20世纪30年代,平和县民间“拳头馆”蜂起。拳头馆亦称狮馆,每个狮馆有一支狮队。狮馆大都有名称,如南胜义路村狮馆叫义和堂,龙心村狮馆称春和堂。小溪的坑里、岩坂、后壁田诸馆亦负盛名。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80年代是舞狮活动活跃时期,现各乡镇狮队共有50多队。舞狮有单狮、双狮两种。平和的舞狮多为双狮,即由两人合作舞动1只狮子。最常见的节目有“五星弄金狮”。

  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子队的锣鼓声,给平和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铁技艺是一种以钢筋为主要编织材料,装有活动机关的游艺车。相传清康熙年间,崎岭乡一位姓林的铁匠首创。至咸丰九年(1859年),已能设计8套,同治年间增至10套,现已发展到13套,较有特色的有“观音挑火”、“猴子弄盘”、“尼姑下山”等。铁技艺既是技巧运动,又富有艺术魅力,形象优美,风格独特,200多年来流传未衰,以崎岭乡最盛,小溪、九峰一带亦有之。“落地扫”类似今街头化装演出。由于它仍然是停留在广场上拉起场子表演的形式,尚未走上舞台,故称“落地扫”。乡村中落地扫表演饶有风趣,表演者多是些争强好胜的少年,或扮少男少女,携手同行,互送秋波,唱乡间俚曲,以此嘲笑封建礼俗;或扮老公老婆,指桑骂槐,互相讥讽。落地扫在县内流行广泛。
 

(责任编辑:苏红网主编)
关于苏红网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投稿邮箱 | 网站招聘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主管单位: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 © 2008—2012 龙岩苏区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