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
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毛泽东的父母曾逼迫年仅14岁的毛泽东和湘乡县女子罗一秀结婚。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罗秀生于清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1889年10月20日),结婚的时候18岁。但是不幸的是,结婚仅3年,罗秀于清宣统二年正月初二(1910年2月11日) 患痢疾病逝,享年21岁,葬于韶山南岸土地冲。虽然没有同居,但是罗秀去世后不久,年轻的毛泽东曾经作《虞美人·枕上》一首,以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
1919年11月16日,新民学生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后排左四为毛泽东
直到毛泽东逝世十三年后的一九八九年,《湖南广播电视报》才将这首词透露出来。当时该报发表的原文是: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五年之后,《人民日报》又正式将此词发表。这是经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校订过的稿子,全文如下:
《虞美人·枕上》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学者彭明道对这首词做了一些解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不止是相思之苦,也不止是怀念亡妻的愁苦,这是一个有志少年在人生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发自内心深处的痛苦。只有这样事关一生命运的大事,才能使青少年毛泽东心潮起伏,直如倒海翻江。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这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无奈。愁苦和烦恼使他失眠了。愈是睡不著,便愈觉长夜难明。睡不著,披衣起坐,但是,何以排解内心的寂寞和苦痛呢?满天繁星,哪一颗能为我指点迷津?哪一颗能照亮我的前程?
通宵的冥思苦想,彻夜的心绪翻腾,答案在哪里?十七岁的少年,难免要“万念俱灰”了。这时,一个远去了的、模糊而又熟悉的身影,忽然飘在他的眼前。如果她还活著,也许可以向她诉说一点什么。可是,现在她已经离他远去。他还能说些什么?向谁说去?真是“欲说还休”啊!此时,寒星渐隐,残月西沉,一个孤独的少年,一个孤独的男人,在人生的烈火里煎熬,在翻滚的心海里徘徊,他,怎能不潸然泪下?
当然,当时罗一秀已经不在人世了,这首诗已经写晚了。但通过这道诗词我们看出毛泽东对妻子罗一秀还是有感情的。对她的去世,他心中是痛苦的。
(责任编辑:admin)
- 相关阅读:
-
念奴娇·井冈山
卜算子·咏梅
沁园春·雪
毛泽东:《七绝·贾谊》
祭黄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