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儿65岁,还读过些书,二女儿、三女儿都没上过学。 “我老丈人这辈子真的很苦。当年打仗回来,父母没了,家也没了。政府分了一间房,大概有30平方米吧。他回来时左手有残疾,自己活都找不着,怎么供女儿读书? ”陈桂祥说。在李金根老人的左手臂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痕,这是当年被日军子弹打穿留下的伤疤。也因为这个原因,老人的左臂不能自如地伸屈,生火做饭勉强可以借力,干活则根本不行。因此,自1952年复员后,老人始终在田间劳作。直到1979年经人介绍到下沙镇农技管理站工作。
而给我们带路的沈根娣的老公吴彬昌正是当年农技站负责人,也是李金根家的邻居。 “那时候扩站缺个门房,我介绍他去的呀。当时他快60岁了。人家嫌他年纪大,我说‘老革命’人正直。果然那几年他上夜班,从来不打瞌睡。我们叫他休息他也不休息! ”
陈志强告诉记者,李金根非常老实,从来没想过找政府提任何要求。1944年大鱼山之战过后,李金根回到后方的医院,医好伤后又重返部队。再后来转战苏北、山东,渡江南下。原本回到地方要求进个好单位也无可厚非,但他是在长期务农后,最终才作为社办企业职工退休。
“我们也只知道李金根是复员伤残军人,从没听他说过这么震撼人心的事。 ”吴彬昌说。直到1997年,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派员赴上海寻访,人们才知道村里还住了一位 “海上狼牙山壮士”。
“老英雄”曾于2005年登上大鱼山岛祭拜战友
“他一直想回去看看战友,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但我们哪有钱? ”陈桂祥告诉记者,李金根退休时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后来涨到500多元。2005年后每个月多了一笔津贴,约2000元。
“什么津贴? ”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家人争论了一番还是说不出所以然,只说是“老革命才有,别人没有。 ”同样高寿的老爱人汪木英,三年前纳入小城镇保险,每个月有963元。此前每月也仅有四五百元收入。原本老夫妇与二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只要不生病,生活还过得去。二女婿汪才福是家庭的“顶梁柱”,他把四亩田转包,每年有近4000元收入,再出去打打零工,上世纪90年代初,也把老丈人的一间屋翻新成了两层小楼。
(责任编辑:梧沐)
![]() | ![]() |
- 48小时
- 一周
- 图片
- 03-22离自然近一点,让健康更久远
- 03-152012年3.15旅游维权
- 03-09油菜花盛开的地方
- 03-093月8日:芬芳女人节浪漫男人心
- 02-24第一个到延安的华侨女记者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