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昌将军追忆当年抗日战争

2010-10-13  本文来源于新华网    作者:陈万军、孙茂庆、吴登峰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抗日战争中,民族英雄马本斋率领一支回民支队,在冀中平原上奋勇抗敌,声威远震。
  回民支队共参加大小战斗870次,击毙伤日军1.3万人、伪军2万人,俘日军数十人,攻克敌据点堡垒50处,从而赢得了“拖不烂、打不垮的铁军”称号,被毛主席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近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回民支队的老战士刘世昌和刘进,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日本人栽在了强迫老百姓挖的壕沟里
    刘世昌老人回忆说:“1938年我参加了回民支队的前身——回民干部教导队,并成为马本斋同志的入党介绍人。”
  “打平原游击战,我们回民支队有两大创举,一是改造地形,二是打狗运动。在广大平原上挖掘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沟,沿沟上做了掩体,可以随时和敌人战斗。我军多在夜间活动,偷袭敌人据点,犬吠会给敌人报警,我们就动员群众打狗。我们还根据冀中的地形,创造出‘磨盘战术’‘牛刀子钻心战术’等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
  “1940年秋收前,日军强迫老百姓在衡水到康庄的公路两边修建壕沟。我们悄悄动员老百姓把沟多挖深了三五尺。看着老百姓干得十分卖力,日本人很高兴。可日本人没有想到,自己就栽在了这多挖的三五尺上。”
  “5月30日拂晓,安家村据点的敌人被枪声惊醒,以为是回民支队主力杀到,急忙打电话向衡水求援。衡水据点派一个日军小队和一个伪军中队火速增援。在接近康庄时,日伪军打了一阵炮后见无动静,就放心地把部队变成六路纵队跑步前进。”
  “我们的主力就埋伏在道旁的麦地里。伏击的枪声一响,日伪军急忙跳到壕沟里躲避子弹。跳进沟里他们才发现,在沟里就是踮起脚也无法看到沟外。他们只能盲目地举着枪向外乱射,完全无法组织火力还击。我们只用了40分钟,就歼灭日伪军80余人。随后,我们穿上缴获的日军军装,装扮成日军,袭击了榆科据点。”
  那时生啃冻白菜,觉得比吃肉和馒头还香
    “1939年,日本人占领了我们家乡安国,当时回民支队派人接我们参军。”那段秘密参军抗日的经历,让当时才14岁的刘进一辈子也无法忘记。
  离休前任解放军总政歌剧团政委的刘进回忆说:“由于小时候练过武术,我们一起来的30个孩子参加了回民支队的抗战剧社。支队战士称我们是‘咱们的儿童团’。”
  “那时部队发展很快,枪支弹药的供给没有来源,一个班里十几个人只有几支枪,有的战士只能佩带大刀和手榴弹。于是我们早出晚归,活动4个多月,每天步行几十里,到农村宣传动员群众交出100多支枪,使部队的武器得到补充。马本斋非常高兴地说:‘小鬼们辛苦了,别看人小,能办大事,就是打个大胜仗,也不一定能搞到这么多枪呀,给小鬼们买点糖和花生吃。’”
  “1941年,我们的生活很苦,冬天没有蔬菜,就和群众一块吃点发酸发臭的腌树叶;粮食紧张,有时原粮来不及加工,就煮麦粒儿和高粱籽、黑豆吃。转移过河时,衣服湿了冻得像铁板一样,只能用锤子把冰敲下来。剧社的老炊事员背着棵冻得硬邦邦的大白菜,看着我们饿得实在可怜,就把白菜分成一个邦一个邦的给我们吃。那时生啃冻白菜,觉得比吃肉和馒头还香。冻白菜进肚,像打了强心剂,顿时提高了我们的情绪。”
  马本斋逝世前,仍念念不忘高纪庄
    刘世昌说:“1942年,‘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敌人逐步转向回民支队活动的阜东、建国、交河一带。冀中军区电令我们:为保存力量,支队需要立即撤离该地区。当时,马本斋对附近的敌情尚未弄清,想观察一下敌情变化再转移,耽误了两天。就在这两天里,大批敌军蜂拥而至,回民支队已处于敌人重兵的包围圈内。面对这种情况,马本斋指挥部队靠近敌据点隐蔽起来。”
  “1942年6月1日,我们捉迷藏式地转了几圈后,终于摆脱了数万日伪军的追击,悄然进入高纪庄。追击的敌人主力没有进入高纪庄,而从村北约3公里远的地方过去了。正当大家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敌后卫部队约三四百人向高纪庄进逼。”
  “马本斋当机立断,下令部队迎着敌后卫部队向西猛扑。战斗异常激烈,敌人的机枪压得我们抬不起头,只要一动,就是‘嘟嘟嘟’一梭子子弹打过来。6月2日下午,当敌军主力部队闻讯回击时,我们已经突破了敌后卫阵地,通过了景阜公路。”
  “高纪庄西面的沙土地上,到处是阵亡者的遗体,庄里家家户户几乎都躺着回民支队的伤员。当我将伤亡情况报告马本斋时,刚强的马本斋难过地留下了眼泪。”
  “1943年底,马本斋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马本斋于1944年2月在山东莘县病逝。逝世前,他仍念念不忘地说:‘回冀中,可别忘了高纪庄!’”
(责任编辑:苏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