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支队历史

2010-10-13  本文来源于铁血网    作者: 订阅《红星报》 | 向苏红网投稿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东北军团长马本斋在家乡(河北省献县)组织回民义勇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38年,马本斋率部参加八路军。1939年秋,以马本斋为司令员的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中共中央军委任命马本斋为回民支队司令员。随后,马本斋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沉重打击了日伪军,使敌人闻风丧胆。部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曾达到两千余人,成为冀中地区的一支抗日劲旅。 1944年初,党中央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陕甘宁边区的围困和封锁,调冀鲁豫军区一部分部队到陕北。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马本斋司令员因病不能随行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同志率领下,回民支队从山东濮阳(现划归河南省)出发,经过70多天的艰苦跋涉,冲破日伪军设置的一道道封锁线,终于顺利地抵达陕甘宁边区。
  部队到达陕北以后,得知老司令员马本斋同志在山东莘县不幸病逝的消息。噩耗传来,支队上下无比悲痛。党中央在延安为马本斋同志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中央军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都送了挽联,对马本斋同志英年早逝表示深切哀悼,并对马本斋同志给予很高的评价。
  毛泽东主席送的挽联上写着:“马本斋不死”。
  周思来副主席送的挽词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土”。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挽联:“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正在这时,支队政委刘世昌接到立即赶赴延安的通知。到延安后,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彭真同志在窑洞里接见了他。彭真同志说,东北已经解放,急需大批干部。中央决定从回民支队抽调一批骨干,同教导1旅2团和旅直属机关去东北。
  8月23日下午,毛主席在枣园接见了教导一旅赵承金、李英武(旅参谋长)、邱先通(旅政治部主任)。当赵承金副旅长向毛主席请示:“回民支队我也带到东北去吧!”毛主席说:“你可以把回民支队的干部带去,到东北再发展部队嘛!”主席还指示:“你们回去以后,立即作好部队出发的命令。”
  回到驻地以后,刘世昌向支队干部认真地传达了中央首长的指示,立即着手组织去东北的队伍。经支队党委慎重研究,决定去东北的主要干部有:政委刘世昌、副支队长董庆云、 参谋长任宏、一大队长马庆功、一大队政委尉迟弼堂、后勤科长刘新意、群工科长马世芬、作战科长韩先迪、宣传科副科长马建德、侦察参谋刘清瑞等80多名排以上干部。
  回民支队余下的部队继续留在王庄沟。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马进坡率回民支队干部从陕北返回冀中。金民、马进坡及回民支干部到冀中第八军分区,以本斋大队为基础,组建冀中第八军分区回民支队,支队长马进坡,政委金民,副支队长白振武。1948年11月上旬开始,回民支队和冀中军区部队围攻保定市,22日敌人弃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队进驻保定市,担任市内警戒任务。
  1949年8月,河北省军区成立,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二团,仍驻保定,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番号撤销。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编入六十八军开赴朝鲜战场。
  去东北的回民支队同旅直机关11月上旬到达沈阳。 陶铸、邓华首长很快就接见了回民支队的主要干部。并决定他们协助刚刚被任命为沈阳卫戍区副司令员兼保安四旅旅长的赵承金组建部队,并指示以延安来的回民支队干部为骨干组建一个新的回民支队,名称为回民教导团。
  12月中旬,保四旅从沈阳撤出的部队(除原回民支队胡炳成、白振远带百余人住铁岭县新台子外)同马庆功带领的部队在沈阳以北的达连屯汇合。这是回民支队到东北后第一次团聚,大家虽然分别只有一个月,但老战友见面后感到格外亲热,大家手拉着手,相互问长问短,有说不完的话。
  当晚,刘世昌召集了沈北支队领导干部会议。研究决定了沈北支队组编的形式、序列和机关、中队的领导干部。沈北支队编成五个步兵中队,一个特务中队,另有通信、警卫、侦察各一个排,总兵力700余人。支队全部是日式装备,火力比较强,每个班有一挺轻机枪。支队机炮中队有四门九二步兵炮,由11名参加我军的原日军炮兵操作。
  沈北支队在达连屯(现在沈阳市新城子区)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从此,沈北支队成为辽西(辽吉)一分区的主力团队,驰骋在广阔的辽北平原上,为铁岭地区的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久编入东北野战军独立12师。
  1948年11月,调归44军,改称157师469团。
  1949年6月,随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
  1952年5月,469团、467团合并为469团。
  1953年1月,469团机构改为江西军区训练团,全部兵员调海南岛补充43军。
  1959年1月改编为训练大队,1960年改为江西省军区教导大队至今。 (责任编辑:苏红网)